“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月3日,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正式开工,吉利控股由此进军商用卫星领域。
是的,你没有看错。吉利要“上天”了。
据了解,台州吉利卫星项目是吉利科技集团在台州打造的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规划建设卫星研发中心、部组件智造中心、测控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等设施。
吉利称,将借鉴汽车行业先进的总装工艺,打造模块化、柔性化、智能化制造工厂,可以灵活满足不同型号规格的卫星总装与测试。
继特斯拉之后,吉利成为了全球第二家“造车+造星”的企业。
吉利要“上天”
曾经的“放牛娃”李书福,总是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与眼光。
30年前,喊出“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的“汽车疯子”,如今坐上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头椅。
20年前,收购北欧豪车沃尔沃上演“蛇吞象”的“穷小子”,更是创造了商业“奇迹”。
这一次,依旧大胆与豪放的他,将目光锁定在了遥远的外太空。

事实上,布局太空也并非吉利掌门人李书福一时心血来潮。
早在2018年,吉利就开始了针对“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布局。并于当年战略投资了一家航天科技公司——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时空道宇),成为了首家自主研发低轨卫星的汽车企业。
据扉旅汽车了解,由时空道宇自主设计完成的首发两颗低轨卫星目前已通过各项鉴定试验与测试,预计将于2020年内完成发射。
所谓低轨卫星,一般是指运行轨道在距离地面500~2000km之间的卫星,和我们熟知的GPS、北斗导航系统相比,低轨卫星的特点是轨道高度较低。随着高精度导航需求日益增长,低轨卫星可为地面用户提供厘米级的导航增强信号,将全面提升用户智能出行体验。
目前,低轨卫星正成为热门的投资领域。
根据摩根士丹利预测,航天业的规模将从2016年的3500亿美元增长至2040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这其中一半的增长将源自新型互联网卫星。
而早在2014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就曾提出:“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航天产业每年都在以6%到7%快速增长,2020年我国航天市场规模将达8000亿元。
不过,吉利的战略眼光远不止此。
事实上,吉利之所以频频布局商业卫星,与自身的出行战略不无关系。“要想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高精度地图和高精度导航是车企不可或缺的‘入场券’,若没有低轨卫星一体化服务地支撑,无人驾驶或将无从谈起。”

吉利通过太空基建率先“占坑”,意在推动其科技转型。
扉旅汽车获悉,除了双星发射外,时空道宇还计划于2020年内展开全球首个商用低轨导航增强系统验证,同时在汽车自动驾驶、未来出行、无人机运输、重工机械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开展商业场景应用测试。
此商用系统的空间段、地面段、应用段所有核心技术全自主可控。
当然,这也并非吉利第一次将视线从地面转向空中。
早在2017年,吉利汽车已经收购了美国的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并将公司中文名称命为“太力飞行汽车公司”。2019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参与领投了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的C轮首轮融资,并决定与Volocopter将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致力于将城市空中出行解决方案引入中国。
由此,吉利布局未来大出行版图也日渐清晰:从地面出行到低空出行,从研发车联网系统、车载芯片到布局低轨卫星,通过卫星通信网络、卫星数据应用、高精时空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
如今,吉利正在运维一盘“大棋”,而商业卫星无疑是一颗极具战略性的“棋子”。
“天空之争”
西有马斯克,东有李书福。
李书福这几个动作,其实不难联想到马斯克的特斯拉和SpaceX,虽然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对未来的判断是一致的。
在创立特斯拉之前,埃隆·马斯克早于2002年就创立了一家名为SpaceX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布局太空运输领域。这家公司先后开发了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以及Dragon系列航天器。后来,它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达成合作,并于2012年首次将科研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商业化新时代。
不仅如此,2015年,SpaceX还发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星链系统”计划,预计在2027年以前完成1.2万颗卫星的组网,在太空中形成一个巨大的人造通信卫星网络,它将“无死角”地覆盖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为那些还未用上互联网的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上网服务。
今年1月7日,SpaceX成功将第三批星链卫星送上轨道,完成发射任务。随后特斯拉市值一路飙升,到2020年1月中旬,已超千亿美元,超过了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成为仅次于丰田、全球市值排名第二的汽车公司。

汽车与卫星,本是两条不同的赛道,缘何能吸引同是“汽车大佬”的参赛选手?
其实,不论是吉利,还是特斯拉,其参赛背后亦是提前抢跑汽车未来的“野心”。
当下“新四化”浪潮来袭,考验着各车企的“看家本领”。
吉利汽车CEO安聪慧指出,“科技创新与变革正在驱动汽车企业向创新型科技公司转变,吉利汽车正在加速转型成为全球创新型的科技公司和智能出行公司。”
相比特斯拉星链计划覆盖全球的通信体系,吉利的卫星项目偏重导航功能,通过低轨卫星星座向用户广播导航增强信息,低轨星基增强技术能够发挥星座全球覆盖和信号链路增益大的优势,和感知系统、计算系统、通信系统等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实现厘米级定位增强服务。
无论是通信,或是导航服务,都将助推汽车产业朝智能化方向转型。
据普华永道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自动驾驶汽车中60%将实现无人驾驶共享出行模式;美国、欧洲和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价值将达到1.5万亿美元(约合100368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2017~2030年)约24%。
若打通航天与智能出行的业态,车企将跳脱出“汽车硬件”的束缚,柔性化地适应跨界挑战。
在万物互联的世界中,未来的交通工具一定是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智能空间移动终端。
李书福表示,“吉利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推动出行领域变革,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
广袤的太空之上,或将不再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