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押对SUV的长城,正在赌下一个风口。
近日,据有知情人士称,长城汽车内部已经完成对燃料电池乘用车的产品规划,并计划成立独立品牌加以推出,全新品牌将定位在高端市场。该人士透露,这一计划原本定在今年二季度推出,但是受到疫情影响预计会推迟到年底进行发布。
针对该消息,截止扉旅汽车发稿时,长城汽车暂未回应。
氢能生意经
“氢风”已经吹了很久。
事实上,氢燃料电池对于整个汽车圈而言实际并不能算是一个新鲜的词汇,过去几年,我国也出台制定了于其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
在国家工信部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到百万辆,加氢站建设超过1000座的目标。
而长城汽车,俨然成为了这一领域的筑城者。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5年,长城汽车便成立了XEV项目组攻关FCEV的核心技术。2018年6月,长城汽车建成国内首座氢能技术中心并投入运行。进入2019年,长城全资控股上燃动力,同年成立未势能源,开启独立市场化运营。
“长城汽车用6年时间布局,靠自身投入,实现从0到1的打破,打通技术和产品环节。”
去年3月,长城汽车在其大本营保定举行氢能战略全球发布会。发布会上,长城宣称其已经拥有了国内唯一氢能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布局,构建了“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产业链生态,并推出了“氢动力系统”全场景解决方案——氢柠技术。
根据长城的氢能目标,长城汽车将采取商乘并举路线,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用30年时间,实现“构建永续美好的氢能社会”终极愿景。
不过,这一番豪言壮语却并未激起市场的浪花。
就目前来看,国内氢燃料电池车应用尚不广泛,主要聚焦在商用车,在乘用车领域,尚是一片空白。有分析人士认为,长城汽车氢能技术研发正处于向产业化、市场化迈进的关键阶段。在氢燃料商用车领域,潍柴动力、东风公司等企业占据先发优势,长城汽车入局面临较大竞争。而在乘用车领域,氢能技术普及可能要到2025年后。
但长城汽车的布局,依旧高调。毕竟,谁能先布局,谁就抢占了先机。
此前,长城汽车对于氢燃料乘用车的规划,是由其全新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沙龙推出,沙龙曾喊出“氢电并举”口号。不过,由于内部规划的调整,这一产品最终从沙龙品牌中被剥离。
对此,有长城汽车内部人士解释称,“当时考虑到品牌、产品及相关方面前期准备尚有欠缺,以及为明晰沙龙品牌的纯电定位,所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其还透露,目前这个部门(燃料电池乘用车)是独立的,产品已经有了,品牌定位仍是高端。
“将氢能与纯电独立成两个品牌,且都定位高端。”可见,对于押注已久的氢能,长城有着更大的野心。
长城汽车战略顾问刘坤曾表示:“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滞后电动车约11年,2021年至2023年是市场初步导入期,如今是企业布局氢燃料电池车的最佳战略时机。”
一场豪赌
“氢燃料电池是属于未来的技术,但它永远只属于未来”。
对于氢能源汽车,车企玩家态度各有不同。
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看来,氢燃料电池“非常愚蠢”。他曾公开称:“如果你拿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直接给电池组充电,与电解相比,制取氢、分离氧气、压缩氢气等反应,这大约是其效率的一半”。
大众迪斯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你们不会看到任何氢能源的乘用车,在大规模市场当中应用燃料电池技术的想法太过乐观了,十年内都不可能,因为这背后的物理学逻辑不合理。”
不过,具有能源效率高、安全性高、使用寿命长的氢燃料电池,也吸引了不少玩家的押注。在传统车企里,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现代汽车等都在大力布局氢能源汽车。而在国内车企里,除长城汽车外,上汽、长安等均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展开了相应布局。
但这其中,也不乏“半途而废”者。2018年6月,日产打响了“氢能退堂鼓接力赛”第一枪,宣布暂停与戴姆勒及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车的计划,集中发力于电动汽车发展;
2020年4月,戴姆勒正式官宣退出氢燃料电池的乘用车研发计划,原因是“制造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太高,大约是同等电池电动汽车费用的两倍。”
“降不去的成本,增不了的需求”。目前,氢能在车辆上的推广仍存在不少障碍,如:氢气的价格与存储、车辆行驶里程、燃料电池价格等。
“燃料电池技术本身还需要突破。但商业化方面,重在未来,并非一上马就一劳永逸,要不断迭代,不断提升。”魏建军提醒道,氢能产业不是氢能源汽车概念,其背后的逻辑是能源革命,而这场能源革命的序幕已经拉开。
而政策的风向变化,也让天平向氢燃料倾斜。
近几年,无论从顶层文件到地方政策,从行业标准到企业战略,都呈现出对于氢能产业的支持。尤其是,2021年氢能产业已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成为六大未来产业之一。
这些成为了长城“加注”氢能的底气。“更为重要的是,长城汽车希望借助氢能源战略进入更多赛道,并借此在已经落后的新能源赛道上实现追赶。”有业内人士称,眼下,以纯电为代表的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长城汽车已明显落后于比亚迪等对手。
因时而变,顺势而为。不是每家企业都能抢占时代的风口,而长城汽车迈出了坚定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