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盆凉水浇下。

5月25日,长安汽车、北汽蓝谷,股市依旧“一片绿”。下跌原因,不是来自汽车行业本身,而是来自华为的一则声明。

“有关华为造车的不实传言,公司发言人已多次予以澄清,今天(24日),我们再次重申:华为不造车。这一长期战略在2018年就已明确,没有任何改变。”

华为甚至公开喊话,未来也不会投资任何车企,更不会控股、参股。以后,凡是议论上说华为造车,或者参股汽车制造行业,均为谣言,勿轻信。

 

由幕后走向台前

 

华为澄清了无数遍:不造车!

 

 

去年11月25日,华为内部网站心声社区刊出了一份名为《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的内部文件,华为“掌舵者”任正非甚至放言:“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而或许,正是这样的决绝,让不少吃瓜群众联想到了一起陈年旧事。

众所周知,华为一开始宣称不做手机,任正非也曾拍着桌子称,“华为永远不做手机,谁再提做手机谁就给我立马走人!”

后来的故事走向:华为不仅做手机,而且一不小心做成了世界第一。

不过,关于造车猜测,更多的还是源自华为的“步步为营”。

事实上,早在2014年,华为便已涉足汽车行业。当时全球汽车产业开始向智能网联转型,智能汽车市场被业内认定拥有无限前景。那一年,华为在“2012年实验室”战略体系中设立了车联网实验室,开始向智能汽车领域探索。

2019年,华为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门,一年后,华为公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继续聚焦ICT技术。

 

 

今年以来,华为的动作更为“激进”,与长安、北汽和小康汽车的“跨界合作”,让外界似乎看到了华为改变策略、下场造车的可能。

上海车展期间,华为借力极狐阿尔法S华为HI,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这是首款搭载华为HI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华为在智能汽车关键技术领域所储备的5G通信、激光雷达、鸿蒙OS智能系统等技术都将应用于这款新车型。

5月20日,长安汽车发布公告,将控股子公司长安蔚来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阿维塔科技有限公司,并与长安汽车、华为、宁德时代共创自主可控的智能电动网联汽车平台(CHN)。

 

 

除了与主机厂之间在不断加深合作之外,华为还在布局线下渠道。今年4月,已有三辆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汽车开进了华为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全球最大旗舰店,与华为手机、智慧屏、PC以及系列智选等产品一道展出待售。

扉旅汽车查阅其销售成绩显示,首月订购量超过6500台,是2020年赛力斯自主渠道销量的六倍,如果横向对比,塞力斯SF5的单月销量已超过蔚来、理想和小鹏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

而在赛力斯爆单同时,今年4月刚刚被调至华为云业务担任CEO的余承东,也迎来了新的身份: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的CEO。这意味着,如果短期内没有新的变化,余承东将有充分的空间去专注一件事情――帮车企卖好车。

据悉,华为计划在7月底前在200家体验店卖车,年底拓展到1000家以上,余承东在公司内部定下了明年销售30万台的目标。

 

华为的汽车逻辑

 

可以卖车,为何不愿造车呢?

华为官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产业界需要的不是华为品牌汽车,而是华为三十多年积累的ICT技术能力,来帮助车企造好面向未来的车,即为车企提供基于华为ICT能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部件”。

显然,华为很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他们擅长研发,也正是自研技术,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与其下场造车,不如身处汽车产业链上游,一方面可以掌握话语权,另外一方面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可以想象,在未来智能AI万物互联时代,华为可以通过控制软硬件,从上游的各个环节渗透到车企,如同当年的博世和大陆。

2020年底,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在未来十年内,华为汽车电子销售额有望达到500亿美元量级。与此同时,在芯片研究、人工智能设计等方面,随着华为的进入、布局,中国汽车企业能与特斯拉等国际车企进行竞争。

目前,华为选择了北汽、长安和广汽三家车企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支持它们打造各自子品牌。只要搭载了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汽车,经华为授权就可使用HI标识,代表Huawei Inside。“华为虽不造车,但并不妨碍华为将自己的核心技术整合在新一代的智能汽车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赛道从不缺掘金者。

在这一轮智能化变革来临之际,车企也敏锐感受到了变化,纷纷转型试水,吉利成立亿咖通,自研芯片,尝试控制上游产业链;上汽集团软件中心独立成为上汽零束软件公司,专门开发未来汽车软件。

小鹏汽车何小鹏此前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在智能汽车企业里面,学习苹果这样的软硬件一体可控模式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言外之意,企业们未来都想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而面对这场产业革命,华为没有理由错过,尽管华为不造车,但其作为参与者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