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下半年,车企还在部署价格战。
8月14日一早,特斯拉中国官宣降价,Model Y长续航版和性能版直降 1.4万,Model 3给出了现车 8000元的限时保险补贴。主力车型降价,让牌桌上的对手们很难不“重视”。
而在特斯拉降价之前,本月初已有包含零跑、极氪、哪吒在内的近10家新能源车企,选择先发制人,进行降价保量。
在激烈的车市角逐中,价格战仿佛成为了车企们的必选项。
今年以来,不论是燃油车还是电车都卷入了这场“纷争”,3月东风雪铁龙C6更是以惊人的9万元降价,将整个行业和消费者集体推向了高潮。很快,这一轮发源于湖北的汽车降价潮快速席卷全国,30多个汽车品牌宣布参战,降价力度空前。
然而,一波降价潮后,车企们“以价换量”的效果似乎并不明显。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销量为952.4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新能源市场累计零售305.9万辆,同比增长36%。如果把新能源车型剥离,上半年燃油车销量下滑了近10%。
面对这样的结局,有些悲壮,但并不意外:
尽管降价促销在短期内会带来客流的激增,但过度的降价,也使得消费者对降价幅度有了越来越大的期待,选择持币观望态度。只是,在不断的价格内卷下,不少车企旗下的产品在成本以及利益层面的控制已经触及边缘。
针对这场“事倍功半”的自我内耗,中汽协也曾多次呼吁“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尽快回归正并秩序”。
7月初,中汽协组织16家车企签订了一份公平竞争承诺书,承诺不以非正常价格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此次签署承诺书的车企占据我国汽车市场90%以上销量,其中包括特斯拉、比亚迪、长城汽车、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广汽、中国重汽、奇瑞、江淮、吉利、蔚来、理想、小鹏等。
而就在承诺签署的第二天,特斯拉和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都宣布降价,很快这则关于价格的承诺也因不合规、涉及违反《反垄断法》被删除。
不想打价格战的车企,却始终无法走下降价的战场:长久的利益,是他们坚持的核心,而价格战的本质,实则就是车企们对生存空间的争夺。
事实上,“没有不好的车,只有不好的价格”也并非一句调侃。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上汽大众的主力车型ID.3,这款车今年2月份在国内的销量仅在1000辆左右,随着补贴推出4月份一度攀升到3523辆,6月份补贴消退后又回到1819辆,但在7月份补贴加大后订单又迅速破万。
“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降价可以提升市场的占有空间。”有分析称,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渗透,未来的市场也会遵循二八原则,唯有规模化和头部效应,才能在整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是,好的价格并非人人给得起。
众所周知,特斯拉算是挑起“价格战”的始作俑者,且频繁调价,而他的底气在于,其拥有超高的市场占有率,及超强的盈利能力。
根据特斯拉披露的2023年Q2财报显示,公司当季全球交付产品46.61万辆,录得营业收入249.27亿美元,同比增长47%。受数次调整价格的直接影响,公司2023年Q2的毛利率跌至18.19%,创下了2020年以来的新低。即便如此,当期净利润仍高达27.03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反观其竞争对手,不少还处于赔钱挣吆喝的阶段,再被拖进价格战泥潭,将会很难翻身。正如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2017年直言:“当特斯拉能通过改进来降低成本,而其他公司需要牺牲利润来跟进时,竞争或许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价格战总有打完的一天,当有车企击败对手,在市场上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下一轮便是“涨价”的开始。而争取车企的话语权,从来不在价格,成本的优势与技术的创新,才是打赢价格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