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造车新势力,可以活到下一届?”

近年来,无论是怎样规模的汽车展会,总是少不了这样的话题,今年北京车展虽姗姗来迟,但依旧毫不留情的给出了上一届的答案,也隐隐约约的透露出下一期的“预判”。今天,扉旅汽车小编带你透过现象看看本质。

 

“他”为啥没来?

 

“嗅到了一丝危机。”

据媒体统计,今年参展的新造车势力不足10家,而2019年4月开幕的上海车展,参展的新造车势力一度达到17家。

特斯拉、蔚来、威马,如期到来;小鹏、赛力斯、天际、合众及高合HiPhi,首次亮相;而爱驰、前途、零跑、博郡、拜腾、奇点等,不见身影。另外,今年7月成功赴美IPO的理想汽车也未“现身”。

 

 

“没钱、没车。”最简单,也最一针见血。

过去的一年,造车市场可谓动荡,新能源汽车补贴力度的降低让造车新势力的热度迅速降低,不少还未量产的公司在疫情前后纷纷倒下,而资本的逐渐退场,更是让这行业苦不堪言。

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仅公开进行了不超过5次的融资,累计金额仅为130亿,加上威马前不久创造的史上最大单轮融资金额100亿元的话,也仅为230亿,而在2017年同期,这一数字约为960亿。

如今,造车新势力们深感融资不易,“哭穷”的同时也在大量节省开支,参加车展显然成为了一笔“能省则省”的不必要开支。

 

 

“车展的投入太高、展商太多声音太杂,对我们来说,参展的投入与产出不太匹配。”爱驰汽车对于此次“缺席”表示,作为一家初创公司,需要“量入为出”尽量节约成本。

对于出了名“抠搜”的理想汽车,估计这也是基于该考虑,将每一分花在刀刃上,尽力维持资金链健康运转。

不来,或许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但有些车企连活着的机会,也愈发渺茫,自然也没法来。

过去一年多以来,在资金短缺的压力下,包括博郡、拜腾、奇点、艾康尼克等几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其中,尚未实现量产的博郡陷入经营危机。今年6月,博郡汽车CEO黄希鸣发出一封内部信坦言,公司已无资产变卖,该内部信被业内视为博郡放弃造车的表态。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成立的造车新势力车企,奇点汽车在5年内投入170亿元后,至今也未实现量产交付。

此外,长期低调的艾康尼克也迟迟没有投放量产车型,经营面临不小压力。此前,有消息称,宝能汽车或将收购艾康尼克。

 

 

“无法量产”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对于一些已量产的车企,日子也在摇摇欲坠。

2018年,前途汽车推出了纯电动跑车——K50,量产交付后销量惨不忍睹,且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危机中,目前已经没有了销量数据。今年上半年,有报道称,前途汽车拖欠员工工资已达数月,部分员工还被公司以发工资名义办理信用贷,因资金危机,公司各项业务难以为继。

一样的缺席,不一样的命运。想必,在这波中很难有出席下届的选手。

“不,理想或许是个例外。”

 

来的谁最“红”?

 

没有新车、没有造势,这届蔚来有点低调。

一袭黑衣,平易近人的蔚来CEO李斌,在此次车展上,没有过多的展示车型,而是把重心放在了配套措施上——Navigate on Pilot (NOP)领航辅助,和Power Up Plan补能计划。

据了解,NOP能够实现在指定路径下按照导航路线的自动辅助驾驶,是国内首个将高精地图应用于量产的辅助驾驶功能。

目前,只有蔚来和Tesla NOA在量产车上提供同类功能。不过NOP支持的道路范围更广,换道策略更安全,车辆的速度控制更加平稳温和,并且拥有更为多样化和人性化的交互方式。

 

 

首次亮相的小鹏,也十分“朴素”,展台上就摆着几台车、一些零配件,一股“理工科男”的做派。此次,小鹏汽车也未有新车上市,默默打起了“服务”牌,针对性地推出“小鹏超充免费加电计划”及“电池租赁计划”。

但首次参展,岂能没有绝活,小鹏最后还是放了一个“要上天”的大招:一个新的智品——小鹏汇天的第一代超低空飞行汽车探索版本旅航者T1。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现场向大家介绍了由他本人和小鹏汽车共同投资控股的航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小鹏汇天——致力于用汽车的体系和思维,让飞行走进家庭。何小鹏表示,2021年年中将推出第二代飞行汽车。

而“势进前三”的威马汽车,依旧保持低调作风。在车展上,秀起了技术实力。其中最大亮点是L4级自主泊车技术,该技术仅在一次场景学习后就能实现特定环境下的完全无人驾驶,威马汽车也有望成为全球最先搭载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品牌。

事实上,不管是服务还是技术,留下来的车企们开始不断为未来“谋划”。但如此布局,在车展上,并不吸睛。

 

 

今年,最引人瞩目的摊子,在高合。

刚成立一年的华人运通高合HiPhi带着售价68万~80万元的HiPhi X高调而来。

作为全球上市后在国际A级车展舞台的首秀,高合汽车不但与劳斯莱斯、宾利、阿斯顿·马丁等豪车品牌同台竞技,更是与特斯拉门对门。

据悉,新车最快将于今年底进行小批量试产,2021年上半年开始陆续交付。不过,这个定价,想必会在市场上吃点苦头。

“离开的未必不再出现,留下的也未必会长久。”

对于此轮幸存下来的造车新势力们,在诡谲多变的市场中,早已不再张扬,而是存粮过冬,争取在下届车展中,还能再次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