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战场上,传统车企正在发起反攻。

1月24日,长安新能源在B轮融资签约仪式上宣布已完成49.77亿元人民币融资,超计划融资近20亿元。增资完成后,长安汽车持有长安新能源股份比例由48.95%稀释至40.66%,不过仍为最大股东。

“资本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长安汽车支持长安新能源通过股权、债权和公开上市等方式获得发展资金。”长安汽车官方表示,完成本轮融资后,长安新能源计划于2025年前后完成公开上市,且不排除在IPO前,长安新能源将根据发展需要继续开展下一轮融资。

而随着资金到位,近年来,在新能源赛道上稍显掉队的长安新能源也将目光锁定于跻身主流阵营。

 

困局

 

入局新能源,长安汽车算是抢跑者,但却鲜有声量。

 

 

早在2002年,长安汽车就开始涉足新能源领域,并在2005年就宣布掌握了混合动力核心技术,以及推出了相关纯电动和混动车型。但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在友商们纷纷重押新能源时,长安汽车却貌似按下了“暂停键”。

直至2017年,长安汽车发布了“香格里拉计划”,其核心内容关乎两点:其一、在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意义燃油车,实现全谱系产品电气化;其二、投资千亿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

在这样激进的“口号”下,长安新能源于2018年成立。然而,经过多年发展,长安新能源的业务并没有多大的起色。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20年,长安新能源的销量为3.49万辆,仅占长安汽车销量的1.74%,大幅落后于全行业5.3%的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甚至落后于大部分合资品牌的新能源销量占比。

2021年,长安新能源销量虽有所增长,全年突破10万辆,但主要增量全部由低端小车奔奔E-Star贡献,在主流的中高端市场依旧无名。

而产品的不给力也导致长安新能源成立以来一直在亏损。2021年1-9月,长安新能源营收为34.54亿元,净亏损为15.94亿元,远不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此外,由于负债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9月30日,长安新能源净资产仅剩5.39亿元,2020年底时这一数字还高达21.3亿元。

 

 

曾经雄心勃勃的计划,最终抵不过骨感的现实。

而之所以造成如此窘境,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长安新能源的“过分保守”。

打开长安汽车官方网站,新能源板块仅有CS55纯电版、奔奔E-Star、CS15 E-Pro以及逸动EV460四款车型,且均为“油改电”产品,既缺乏产品亮点,也缺乏技术亮点,在目前智能、续航、动力全方位竞争的新能源市场缺乏竞争力。

诚然,在国内新能源车起步普及阶段,以燃油车为基础改造的“掏心拼凑式”电动车,不失为快速打开市场的一条“捷径”,因为相对于新研制的纯电动车它来得更快。但随着整个行业技术进步、市场消费升级,以及造车新势力的“正向研发”,不断加速着市场快速迭新。

而长期依托“油改电”战略,不仅没让早期入局的长安新能源抢占先机,还暴露了其在技术上的短板。不少网友评价长安新能源是“急于求成的牺牲品,在电池续航、产品性能等方面的表现差强人意”。甚至有网友吐槽说,长安的UNI系列燃油车都比长安新能源更像新能源车型。

 

追赶

 

早早入局,却因缓慢的步伐被新能源浪潮所抛下。如今,长安汽车显然不愿重蹈覆辙。

2021年8月,长安汽车在投资平台表示,到2025年,长安品牌销量将达到300万辆,新能源车型占比达到35%,同时,长安放弃了2025年彻底停售燃油车的计划。

2022年1月24日,长安新能源总经理邓承浩介绍,长安新能源的新目标是2025年销量达到70万辆,努力做到“世界一线主流电动车品牌”。

 

 

目标不再激进,但野心犹在,只是跻身一线,对于掉队已久的长安新能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年来,在燃油车领域,长安汽车又站上了自主三强的榜首,而究其杀手锏,离不开产品二字。于是乎,此轮长安新能源也将火力聚焦于产品之上。

根据新车规划,今年长安新能源将推出至少3款新车型,分别为基于EPA0平台打造的A158以及基于EPA1平台打造的C385和C673,五年内还将推出包括将基于EPA1平台打造的三车、四车在内的超20款全新智能电动汽车。

 

 

其中,C385已于此前发布,是全新品牌的首辆车型。新车定位于A+级轿车,尺寸相比特斯拉Model 3更大。配置上,新车搭载L3+级别高级辅助驾驶、超集电驱、AR生态智慧座舱,拥有高频脉冲加热、0起火电池等安全配置。C385将于今年上半年上市,预计售价将在15万元左右。

此外,A158则定位为国民代步车,价格或与五菱MINI EV看齐,成为走量产品。而C673车型将定位跨界型SUV,其它消息目前并未透露。

从轿车、微型车到SUV,长安新能源将战斗力圈定于热门主流市场,这将有利于其销量的提升,但在这些细分市场上,早已“强敌林立”,长安新能源想要杀出重围,考验也将陡增。

事实上,在新能源市场上,不管是造车新势力“蔚小理”,还是五菱MINI EV,其自身都有着显著的标签,而欲跻身主流阵营,除产品外,长安新能源还得打造出独有的“标签”。

 

 

从资金储备到产品布局,频繁的大动作预示着,在新能源战略上长安汽车不再蛰伏。只是这一次的Flag,最终是否还会沦为“口号”,2022年,市场将给出新一轮的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