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之后,滴滴入场了。

4月6日,《晚点 LatePost》援引多个独立信源消息称,滴滴开始启动造车项目,负责人是滴滴副总裁、小桔车服总经理杨峻,他也是滴滴与比亚迪联名发布的定制网约车D1的首席产品官,目前团队已经开始从车厂挖人。据一位知情人士称,现任福特汽车(中国)电动车事业部首席运营官的朱江可能会加入滴滴造车项目中。朱江有多年车企经验,先后在华晨宝马、雷克萨斯、蔚来等公司工作。

不过,晚间朱江向媒体否认了加入滴滴的消息:“Mustang Mach-E下礼拜就要上市了,希望不要散播谣言乱我军心。”并表示“这消息太假了”。

真假传闻之下,滴滴陷入造车疑云。只是,舆论发酵到现在,滴滴并没有针对“传闻”进行辟谣,徒增了几分“探风”的可能性。

 

布局已久

 

这一次,程维真的打破了“不会造车”的承诺。

2018年4月,在滴滴成立“洪流联盟”时,其创始人程维曾表示,未来滴滴坚决不造车,也不会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但现在,他可能要食言了。

然而,这并不意外。在业内人士看来,过去滴滴已积累了大量的司机、乘客、道路等数据,能为其造车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在汽车后市场领域,滴滴也已在充电桩、金融板块有所布局。下场,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明面上表示不造车,但暗地里滴滴早就被卷入了造车大潮。

扉旅汽车梳理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滴滴与比亚迪成立迪滴新能源公司;2018年5月,滴滴与理想汽车成立桔电出行;同年12月,滴滴与北汽新能源成立京桔新能源。2018年,滴滴甚至还与31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共同发起“洪流联盟”。不过,此时滴滴的定位更多还是停留在出行服务平台上。

直到2019年,滴滴才显露出造车的一丝野心。

2019年 11月,滴滴与比亚迪合资成立了美好出行(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比亚迪持股65%,滴滴持股35%。去年11月二者联手打造的定制版网约车D1正式推出。

在与比亚迪定制D1期间,滴滴出行汽车创新中心集合汽车工程、设计、技术团队,参与了包括整车工程 Package、人机工程布置、内外饰造型、整车配置、座椅原型、车联网软件架构等的设计。这也意味着,滴滴已经深入参与到造车过程中。

彼时,程维就曾规划滴滴定制网约车的迭代节奏:到 2025 年,定制版网约车 D3 将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 100 万台;到 2030 年,D 系列的目标是去掉驾驶舱,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而与造车业务相辅相成的自动驾驶业务,滴滴也早有布局。

2016年,滴滴开始组建自动驾驶研发团队,2017年在美国设立AI实验室,2018年成立独立自动驾驶公司沃芽科技,2020年5月沃芽科技获得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5亿美元,这也是国内该领域单笔最高融资。

2020年6月,滴滴子公司滴滴自动驾驶宣布与北汽合作,双方将共同研发高级别自动驾驶定制车型,专门用于 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运营。

无论是为了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还是为了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本就做出行生意的滴滴确实有着合理的造车逻辑。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滴滴选择在此节点传出造车消息,或在为其上市估值铺路。今年1月初,有消息称滴滴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在港交所完成上市,目标估值超过600亿美元,随后又有消息传出,滴滴更倾向于选择在纽约进行IPO,估值也从600亿美元变成了至少1000亿美元。

从600亿美元到1000亿美元,滴滴估值的想象空间在哪里?或许造车是答案之一。

 

机会难觅

 

既来之,则安之。

但如今的赛道,却有些拥挤。

今年1月,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在3月底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小米更是高调宣布10年投入100亿美元,专注造车事业。在4月6日晚间的直播间内,小米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透露了更多细节:小米汽车定位中高端,价格区间可能在10万至30万之间。

百度造车有AI牌可出,小米造车有“钞能力”可使,那么,滴滴造车呢?

 

 

在技术领域,滴滴深耕的自动驾驶技术,虽然起步挺早,但后续的落地上还是落了友商一大截,包括测试里程数和城市布局方面都慢了几拍。

而资金方面,滴滴也难言“大方”。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滴滴亏损达109亿,截至2019年底,滴滴已累计亏损超500亿美元。为了开源节流,滴滴甚至在2019年2月一次性裁员超2000人。

据《晚点 LatePost》透露,此次滴滴进军造车很有可能是在D1基础上对定制网约车的进一步探索,“滴滴像小米一样成立全资子公司造车的可能性并不大,资金可能跟不上,模式或比小米轻。”

也就是说,滴滴大概率不会独立造车,而是将选择一些车企代工,对方提供电动汽车平台,滴滴提供自动驾驶系统和一些软件。

 

 

当然,比起跨界造车的企业,滴滴也有着天然优势:“依托乘客出行信息所构建的大数据网络,以及未来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智能驾驶系统。此外,滴滴出行平台下的1000万台专车就是滴滴的基本盘。”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滴滴的业务模式上来看,入局B端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滴滴本身就是出行市场巨鳄,造车可以形成产业闭环。

几次烟雾弹后,小米造车尘埃落定,而滴滴的探风,又将持续多久,不得而知。只是,如今的造车领域,成王败寇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