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造车大局久矣。

一张神秘汽车的宣传海报,配以“美的新能源汽车新品发布”的博文仿佛“算准时机”似的空降于美的官微。由此,美的造车,准备“东山再起”的猜测不胫而走。

5月18日,谜底揭晓,事实并非如此。美的宣称要发布的“新能源车相关新品”,其实是旗下威灵汽车部件三大产品线(电机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辅助/自动驾驶系统)进入投产,并发布了包含汽车驱动电机、电子助力转向电机、电子水泵、电子油泵、电动压缩机在内的5大类产品。

此外,美的尤其强调“不造车”,而是专注为车企提供汽车零部件。

 

挫败

 

“一家以家电产品为主的企业,为什么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一家以ToC为主的集团公司,为什么又进军汽车零部件这个ToB的行业?是不是不玩汽车,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大集团?” 美的机电事业群总裁伏拥军的一场独白,虽都以疑问结尾,但进军造车业的野心却异常肯定。

 

 

然而,这样的场景,有些似曾相识。

早在2003年,中国也曾有过一次造车大潮,盛况不输现在。只不过,那时的主角不是如今的科技新贵,而是彼时的家电巨头:春兰、奥克斯、格力、美的等都不曾落下。

只是,相对轰轰烈烈的造车运动,背后却是“一地鸡毛”:格力“董小姐”以130亿元的对价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并募集资金97亿元用于珠海银隆的造车项目,结果掉进了新能源的“窟窿”;奥克斯则表示就当做了一场梦,只不过“代价是4000万元”而已。

美的,也没有逃离这场“残局”。

扉旅汽车梳理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3年,美的便已进军客车制造领域,先后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并计划投资35亿元进行研发和生产,一度实现了万台客车整车制造能力。

彼时,美的客车还曾高调喊出“3-5年内进入行业前列”的口号。然而,打脸总是来得很快,2008年,美的汽车陷入停产危机,宣布暂停客车制造项目。

“汽车只是美的的一个尝试,投资规模非常小,现在是主动控制风险、主动停产。”美的客车暂别之词,充满着不甘心。

2009年,美的客车两大生产基地也被湖南长沙市政府和比亚迪接手,造车梦就此按下暂停键。

一次次的失败,一个个巨额亏损数字,都在证明一件事情——造车,没那么简单。

“由于投入巨大,产业链太长,外加技术之间存在区隔等原因,对于跨界者而言,不可控因素太多。”有观点指出,家电企业进军汽车行业,实际上在软硬件的整体技术实力上并没有太多的积累和优势。

 

机遇?

 

归根到底,意在造车。 

这一次,美的改变了博弈的方式。

众所周知,进军汽车行业不外乎两类,要么自己造,要么帮别人造,而美的选择的就是第二条路,通过为新能源车企提供零部件或是解决方案,复刻华为的模式。

而这场“为他人做嫁衣”的棋局,美的早已悄然落子。

 

 

2020年3月,美的豪掷7.43亿元收购合康新能控股权。

“促成此次收购的关键,源自合康新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布局。”据悉,合康新能除了高压变频器产品业务外,还包括节能设备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项目建设及运营产业、新能源汽车总成配套及运营产业三大板块。

此外,美的跨界汽车的主角“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也已酝酿了三年。

据伏拥军介绍,中国不缺造车的企业,缺少潜心造好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企业。“美的要帮车企造车,用强大的上游资源把控能力,实现更高的交付能力,支持主机厂更快更好发展。”

事实上,转战零部件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捷径。

众所周知,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中,早已是一片红海,既有资本的角逐,也是整车制造实力的比拼。反观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市值表现亮眼,高利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基本由外资企业所垄断,这对于美的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 

有业内人士也指出,新能源整车制造是一个“烧钱”的行业,而开展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务切口较小,这与美的制造业的技术路径相契合,投入相对较少,与车企合作,风险和管理成本也降低很多。

 

 

只是,在第一次造车无果后,此次新能源的天平会倾向美的吗?

“零部件赛道虽不算拥挤,但对技术要求却异常严苛,此外,美的所面临的对手实力也不容小觑,如博世、大陆和华为这样少而强大的玩家,显然更难对付。”

可以预见,于美的而言,新选的这条赛道未必更好走。

善战者,立于不败,而后求胜。

18年前,闯入造车领域,最终黯然离场的美的,这一次,在新能源的热浪之下,不再莽撞逐浪,是否又能乘风破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