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激情澎湃的上新,一边是黯然神伤的离别。
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机缘巧合,关于华晨集团破产的消息,似乎总是穿插于繁忙的车展之中。2020年11月20日,正值广州车展开幕,华晨集团正式宣告破产重整;
时隔九个月,在热闹的成都车展之下,华晨集团的破产重整迎来了最新进展。
8月31日上午,华晨集团等12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召开了第二次债权人大会,会上共有三项议案,包括财产管理及变价方案、成立债权人委员会两项议案,以及核心议案宝马中国收购“中华”汽车品牌。
而之所以称为核心,其关注度不言而喻,不少细节也被不断“扒出”。
有报道称,宝马中国收购“中华”品牌的议案通过率不高,同意金额只占出席会议债权金额的57%,略超50%的最低限额,是当天通过比例最低的议案。
亦有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透露,宝马中国16.33亿元的价格基本公允,首先资产部分的出价和评估价格相当,为12.33亿元,其次还有4亿元的溢价,这是为整车生产资质支付的价格。
针对上述种种消息,宝马中国也完全“不避嫌”地回复称,“我们希望以实际行动支持华晨集团的重组,并致力于进一步拓展我们在辽宁省的业务。我们希望使用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能力。不过,该项目仍在有关部门的审批过程中。”
而截止扉旅汽车发稿时,华晨集团方面仍未发声。
“目前华晨集团的偿债压力极大,负债总金额是资产评估市场价值的约2.5倍。” 巨额的债务之下,华晨似乎已失去了曾经的“底气”。
金杯,是华晨故事的开始。
早期,曾靠着一款逆向研发“丰田海狮”的金杯商用车,华晨一年营收了70亿元,利润仅次于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当时,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金杯面包车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遇见宝马后,华晨才算真正走上巅峰。
2003年5月,宝马集团和华晨中国共同投资成立合资企业华晨宝马。那一年,华晨中国整体销量突破10万辆,销售额同比上升38%超过100亿元,税前盈利同比增长38%,超过12亿元。
此后,随着宝马3系、5系,还有宝马X1的陆续国产,华晨宝马不仅为华晨集团提供了巨大的销量数字,更是华晨集团的利润奶牛。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华晨中国营收14.5亿元,净利润为40.45亿元。其中,华晨宝马净利润43.83亿元。倘若扣除从华晨宝马得到的利润分成,华晨中国的亏损额达到3.4亿元。
事实上,做华晨的“奶牛”,近乎已经成了宝马的“宿命”。
扉旅汽车梳理资料显示:2015至2019年间,华晨宝马给华晨中国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38.23亿元、39.93亿元、52.33亿元、62.45亿元和76.26亿元。
但一味的索取,终究只是徒劳。自2018年4月博鳌论坛定调“五年后合资股比开放”。宝马的野心,瞬间被点燃,随即将其股权由50%增至75%。”
而“75%股权”也意味着华晨将彻底丧失合资板块控制权,并且从合资公司获得的利润也将减半。消息公布后,华晨中国的股价便开始暴跌。与此同时,华晨集团股票、债券在资本市场上也受到牵连。
宝马成了华晨汽车的救星,却也成了压垮华晨汽车的最后一根稻草。
纵观过去,依靠金杯起家的华晨并非没有自食其力的实力,只是快速成功的光环以及长期安逸的环境,让其一步步丧失战斗力。
而结果导向迎来了,“华沉·保马。”
据一位债权人透露,若此次收购案成功,“中华”品牌将彻底消失,华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旗下资产将用来生产宝马相关车型。
事实上,华晨中华面市,比宝马来华还要早上三年。
查阅资料可以得知,早在1997年,华晨集团就开始为生产中华轿车作积极准备了,第一代的中华车是在2000年底下线的,产量大约在300辆。而同一时间,奇瑞还在为资质发愁,吉利还在参照夏利敲车身,比亚迪还在捣腾电池。
但起步早从来不是抢占市场的准则。在自主品牌车企快速成长的18年间,奇瑞、吉利、比亚迪均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扛起了民族车企的大旗。而反观华晨中华,却在市场上没了身影。
“技术薄弱,打价格战、品牌价值不稳定,跟不上发展步伐。”对于华晨中华“掉队”的症结,并不复杂。
数据显示,2019年,华晨中华的累计销量为2.51万辆,同比下滑66.5%。此后,“下滑、退网”等字眼,成为了华晨中华出现的“标配”。
时至今日,华晨中华的处境依旧并不乐观,不仅旗下产品近一年没有排产,其终端销售也持续8个月销量为0辆。
据悉,华晨中华-中华品牌的官方网站已经无法打开,而通过华晨汽车集团官方网站进入到华晨中华网页后,主页展示的旗下三款产品中华V7、V6、V3,均无法跳转链接,无法连接到相应产品介绍界面。
面对濒临“查无此人”的当下,中华品牌的命运交到了宝马手上。
有业内人士猜测,对于宝马而言,只是为了拿下中华的生产能力和整车生产资质,更大的可能就是为了未来独资建厂,为宝马新能源铺路。“复兴中华品牌并不现实。”
“我们没有收购中华品牌的意愿。”据宝马中国内部人士表示,宝马中国自己都有4个品牌了,4个品牌都布局的好好的,既有电动的也有燃油车的,”宝马中国要收购的并非是华晨中华汽车品牌,而是华晨旗下的一家生产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
至此,中华的命运俨然有了答案。而华晨的命运,或许从第一辆华晨宝马的车主扣掉车标开始,便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