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卖越亏。

12月9日晚间,理想汽车披露了三季度财报,营收93.42亿元,同比增加20.2%;但营收增长并未带来利润的提升,其净亏损达16.46亿元,是第二季度的2.5倍,是去年同期的76倍,并创下理想史上单季度亏损新高。

与此同时,理想内部还迎来了一轮人事与组织大变革:沈亚楠将辞任总裁并退出董事会,他后续将加入到理想汽车流程变革委员会。从披露的消息看,最终沈亚楠将彻底离开理想。

财报发布当日,美股理想汽车跌超12%;12日,港股也以跌超12%收盘。

 

不再抠门

 

曾经最会“过日子”的理想,也亏了把大的。

 

 

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理想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交付量环比下滑。其中,2022年Q3,理想的交付量为2.65万辆,连2.7-2.9万辆的指引区间都没能达到。

整体毛利率更是创下上市以来最低成绩——12.7%,同比近乎腰斩,并近6个季度首次不及同期的蔚来和小鹏。

对此,财报解释称,三季度车辆毛利率大幅下降主要由于与理想ONE有关的存货拨备及购买承诺损失。“理想ONE订单预测量降低,导致相关存货拨备和购买承诺损失高达8.03亿元。”

只是曾经的功臣,缘何会成为“拖油瓶”?

对于理想ONE,市场并不陌生。TA不仅支撑了理想汽车7年间活下去的only ONE,也让其连续九个月站上了同级别“销冠”宝座。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面对日益残酷的竞争,理想汽车不再原地踏步。

 

 

2022年,理想产品战略出现了大的调整:打破单一,建设车型矩阵。

9月底,理想一口气发布L8、L7两款新车,试图用L9\L8\L7\L6来建立一个全新的产品系列,而理想ONE则面临停产的命运。“诚然,理想停产理想ONE,并推出基于通用平台打造的L系列,有突破产能束缚的深层次考量。但问题是,理想过于着急,理想ONE的退出有些不体面。

据扉旅汽车梳理资料显示,8月,从未降价的理想针对理想ONE推出了促销活动,但在第二天,李想就表示“等L8的现阶段就别买ONE了”。10月,理想ONE停产,引发大批车主维权。

 

 

此外,随着产品矩阵的落地,“抠门”人设也很难延续。

众所周知,以往理想之所以在控制成本上做得比较好,除了降本增效意识和执行力较强之外,单车策略所导致的支出较低也是重要原因。但建设车型矩阵势必会推高研发、营销等费用,令盈利和毛利率承压。

以研发投入为例,成本飙升尤为明显:2022年Q3,理想研发费用为18亿元,同比增长103.1%,环比增长17.8%,研发费用率高达19.3%,几乎将汽车销售毛利率消耗殆尽最近5个季度,理想的研发收入比从11%一路攀升到了近20%。

一边持续烧钱,一边连续亏损,双重压力之下,理想汽车账面也不那么好看了:自由现金流转负为19.6亿元,而去年同期还手握11.6 亿元现金流。

 

告别过去

 

“这都是理想车型换代付出的代价。”

 

 

而代价的背后,是不得不变的“现实”。这两年,依托增程式技术在一众新势力中,“奶爸车”理想汽车赌赢了一波红利。

但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涌入增程式的选手越来越多。今年以来,长安、哪吒、问界、东风都已在增程式技术有所布局,首当其冲就是问界,它的销量已经和理想并驾齐驱;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增程式车辆市场还存在被挤压的风险。上海出台新政规定,自明年1月1日起,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包括增程式)不再赠送新能源牌照。此前北京已经实行类似政策。“如果被新能源绿牌拒之门外,买理想的车就和燃油车一样,需要竞价或者摇号才能获得车牌。”

 

 

面对被分流的风险,理想开始向家族化车型矩阵、增程式+纯电动的多点布局。

根据李想的规划,理想将在20万元-50万元价格区间内,每10万元的价格区间都推出一款爆品。在今年理想L9、理想L8相继开启交付之后,理想将在明年交付理想L7,并发布第一款纯电车型。

理想汽车在财报会上表示,明年会发布第一款纯电动车型,目前正在自研800伏高压纯电平台组件,包括功率芯片、功率模块、电控、电机等,其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已经在苏州高新区启动建设。

同时,理想认为,智能制造是任何一个成功汽车制造商的核心竞争力。理想全自研的管理软件Li-MOS,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和质量,未来该系统将应用于理想所有工厂,帮助新工厂缩短实施周期3个月以上。

 

 

而大刀阔斧的背后,也揭示了理想的短板:在纯电动车的布局上慢了不只一拍。由于早期过于关注毛利率以及增程技术,理想不仅错过了时机,也相对忽视了更能增加纯电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自动驾驶、充电网络等方面的建设。

虽然,李想意气风发在全员公开信中表示,“理想汽车正式启动面向千亿规模年收入的全面矩阵型组织升级……我们需要用组织升级实现千亿收入规模的突破,向万亿收入规模发起挑战。”但这样的挑战,注定了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