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战,在加剧。
4月的榜单,蔚来和理想均离开了“三甲”的队列。相比此前万辆以上的销量时期,两家车企销量几近腰斩。面对节节败退的成绩,老牌“新势力”们,加大了赌注。
5月10日,“合肥发布”的一则消息曝光了蔚来全新品牌的动态。
消息称,合肥市经开区与蔚来就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整车二期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将导入蔚来集团旗下全新中高端品牌智能电动汽车产品等,计划2024年建成投产。据透露,蔚来新品牌将与特斯拉、大众展开市场竞争,车型售价可能在15万到30万元之间。
同一天,理想汽车发布一季度财报,理想CEO李想在财报会议上透露,明年将推出首款位于20万~3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型车产品。
一时间,一股火药味弥漫于中高端市场,而这里将成为他们的下一战。
蔚来:“练小号”
2021年6月之前,蔚来蝉联新势力造车品牌销量冠军的时间长达21个月。
彼时蔚来意气风发,销量称霸,价格高昂。

自创立之初,蔚来汽车便瞄准了BBA(宝马、奔驰、奥迪),定位是电动版高端豪华汽车。蔚来CEO李斌曾公开表示:“基本上,有BBA、雷克萨斯门店的城市,我们一定会覆盖,这是蔚来的基本策略”。
从车型全面程度和单价方面看来,蔚来处于造车新势力的顶端,在售车型平均起售价高达41.05万元。不过,高端的版图,也导致蔚来在销量上相比于友商很难“上量”,特别是在市场下滑的大环境下,更为显著。
曾经靓丽的销量,如今反成蔚来的“伤疤”。
扉旅汽车梳理数据显示,蔚来已连续多月无缘月销量冠军,到了2022年更是惨淡:今年开年前4个月,蔚来连续跌出交付榜前三,甚至被哪吒、零跑等二线新势力所超越。
而这一切似乎都从侧面表明了:风向变了,后者正凭借“性价比”开启了赶超。

走高端的蔚来,也开始动摇了。
2021年底,ET5亮相,这是蔚来有史以来最具性价比的一款车型,补贴前零售价32.8万元起步,要是使用BaaS服务,ET5的入手门槛能降低到25.8万元。这个售价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发布后很快引发疯抢。报道称,因为订单太多,蔚来App一度被“搞趴下十几分钟”。
事实上,蔚来的下沉计划并不止于ET5。
早在2021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李斌便表示,将推出新品牌和车型,并表示,蔚来品牌与大众市场新品牌的关系类似于奥迪与大众、雷克萨斯与丰田的关系。
李斌认为,汽车行业的普遍规律是,一个品牌能够支撑的车型和价位是有限的,因此蔚来会选择用新的品牌来进入3-5万美元的市场。他认为,3-5万美元市场仍有很大的市场,蔚来的前提是不牺牲毛利,设定合理的毛利区间来进入这一市场。

事实上,不断被挤下榜单的蔚来,不甘也不能被抛下:进军大众市场,降低价格,扩大目标人群,是蔚来的必经之路。
近日,有媒体透露,“蔚来子品牌的项目代号为ALPS(阿尔卑斯),车型售价在15万元到30万元之间。目前子品牌研发中心在上海漕河泾,已有相关人员陆陆续续办公一年,后期子品牌或在合肥再建立一个研发中心”。
理想:“蹭苹果”
“4167辆。”理想4月的交付量,在造车新势力中垫底,环比下滑幅度更是达到62.23%。
对此,理想汽车总裁沈亚楠曾对外解释称,“这是由于理想汽车常州基地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而理想汽车的零部件供应商超过80%分布在长三角地区,且其中很大一部分位于上海、江苏昆山”,这也导致部分供应商因疫情出现完全停产、停运的状况时,会加剧理想汽车的生产、交付延误问题。
同时受到疫情影响L9发布会被迫延迟,对于靠单一车型吃饭的理想并不友好。

作为仅有的一款车型,理想ONE为理想打下了一片市场,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单一的车型却成了弊端。
有分析称,单一产品意味着供应商种类的单一化,一旦某条供应链出现问题便会造成生产交付大幅度延期,“而诸如丰田、大众等拥有多款车型的车企而言,不同车型需要零部件不同也意味着供应商选择就会不同,当某条供应链出现断货情况时也不会影响其他车型生产。”
加大产品投放,理想也在打破自身的“标签”。

在最新的财报沟通会上,理想汽车透露接下来的新产品计划——今年到明年,会有3款新产品。包括:“一款旗舰SUV、一款纯电车,以及一台20-30万元的中型车”。
“我们的产品方案与iPhone非常类似。”
作为资深乔布斯粉的李想,再一次借势苹果。他用iPhone类比理想的产品框架,“针对不同需求,在每10万一个价格区间内放置爆款车型,每个价格区间也会拥有增程式以及纯电两种路线的产品。”言外之意,日后理想汽车还将继续在价格方面向上、向下探索市场。往上是理想L9的40-50万元区间,往下是20-30万元区间。

尽管理想打着复制iPhone爆品战略的旗帜,但现实是残酷的。暂且不论,向上是否还有空间,向下已是一片红海。
其中,最绕不开的就是比亚迪汉EV。数据显示,仅4月汉EV系列销量达到10,225辆,整个比亚迪汉家族车型的累计销量,突破了20万辆——基本上是一款车顶一家新势力。
特斯拉Model 3也是一个难以抗衡的强劲对手。今年一季度全球销量127,936辆,在特斯拉总销量中占比超过四成。此外,从传统合资巨头到自主品牌高端,以及不断跨界的科技巨头,20—30万区间都是押注的重头戏,而殊途同归的背后,是对这一庞大市场的抢夺之心。

泥泞过后,会是坦途吗?
在芯片、疫情不断冲击的市场下,刚刚走出ICU的新势力们太需要增长的“护身符”。当聚焦中高端市场的策略增长乏力,向大众市场要数据,便成了它们共同的选择。只不过,这一“战”,更为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