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日系打了太多漂亮仗。

在燃油车时代,“买发动机送车”的本田、“开不坏”的丰田,即使放在整个国内市场,均是名副其实的头牌。但进入纯电时代后,“两田”不仅没有标签,也没了销量。

 

本田:靠“混”的电动化

 

本田正在为电动车战略失误买单。

 

 

近日,本田中国公布了5月份最新销量,其在中国市场的终端销量为8.9万辆,同期比为69.2%,换言之,和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将近三成。而这已经是其连续3个月下跌超30%。

对此,本田汽车解释称,销量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受新冠疫情及零部件供应紧张的影响。

事实上,不可抗力固然有,但本田自身的问题也不可不见,其中,最为市场诟病的无疑纯电市场的“拖延对付”。有数据显示,东风本田每卖出100辆车中,只有1辆是纯电动车,而广汽本田亦如此。

 

 

对于纯电的“迟滞”,本田有着自己的算盘:依托于和丰田口碑并驾齐驱的i-MMD混动技术,2021年本田在华的混动车型销量创下了历年最好成绩23.3万辆,占比达到销售新车总量的14.9%。

但混动的优越,何尝不是一个纯电时代下的枷锁。

在纯电成为市场主流的当下,“混”了几年的本田,也开启了追赶。

去年,本田高调公布了在华电动战略,纯电品牌e:N首次亮相,同时还发布了e:N Architecture F、e:N Architecture W两款纯电车型平台。今年,e:N品牌定下了中文名“极湃”,取“极致”与“澎湃”之意。

 

 

4月,e:NS1登上了舞台。然而,作为本田在华首款纯电动车型,东风本田e:NS1却被外界质疑是一款“油改电”车型。

有报道称,虽然本田称e:NS1是基于全新的e:N Architecture F平台打造,但是怪异的电池组造型和前轴电池组大面积的空白空间却暴露了其“油改电”的身份,17.5-21.8万的售价更是远远超出消费者心中预期。

显然,这场开局,很难掀起波澜。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4月e:NS1的终端批发量仅有70余辆,5月销量为150辆左右。

 

 

此前,本田强调到2027年,将在中国投放10款纯电动车型。与此同时,承诺2030年后在中国推出的所有车型都将是电动汽车,并计划在广州和武汉建造专用的电动汽车工厂。

只是,激进的口号,从来不是市场买单的“理由”,有战斗力的产品才是。

 

丰田:一场“无价”的发布会

 

这边,并没迎来如期的开场。

 

 

6月17日,原定于当晚19:00上市的丰田首款纯电动新车bZ4X,突然在临近发布会两小时前宣布暂缓。

按照其官方给出的解释:“近期供应链方面出现不确定性,为了确保用户利益,推迟了价格发布,正制定一个更对消费者更友好的价格。”

但这种理由,似乎难以“蒙混过关”。

 

 

在稍晚的时候,有知名车评人爆出了一则内幕,“极可能,丰田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根据爆料称,丰田在近期的一次测试中,发现bz4X在严寒环境下,电池管理系统会出错,导致无法充电。消息指,这有可能是因为电源温控机构的设计问题,因为加温功率不足以满足电池在寒冷环境下的工作温度需求,导致故障。不过,由于中国版车型的电池供应商和海外版是不同的,暂时未知该缺陷属于中国版本的特例,还是整体设计失误。在这个缺陷解决之前,丰田中国版bz4X将无法上市。

虽然,丰田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定了这一说法,但这款车的海外版本在低温条件下充电速度远低于竞品,甚至在零下20摄氏度就无法启用快充却是得到丰田官方确认的。

 

 

事实上,丰田中国从来没有这么望子成龙过。

据悉,bZ4X是丰田基于其e-TNGA纯电架构研发的首款纯电动汽车,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车型,不同于以往“双车”战略,此次丰田bZ4X采用统一命名,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将以相同造型、命名和售价参与市场竞争。

而打破“常规”的合力背后,是丰田在新能源赛道上的落寞。

根据乘联会最新披露的2022年前5个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数据显示,不仅诸多国内新旧造车势力纷纷上榜,即便是南北大众(上汽大众与一汽大众)也已登上榜单,可南北丰田的名字均未出现。

众所周知,过去十几年里,丰田一直都被认为是从混合动力过渡到燃料电池路线的坚定支持者。而这样的坚定,却让丰田错失了风口。

 

 

如今的丰田,着急且激进。

去年12月14日,在中国区没有任何预热的情况下,丰田一口气发布了17款电动车。

只是,纯电市场的比拼已然进入白热化:且不谈特斯拉,国内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们的车已经月销过万,哪怕大众汽车,也一口气上市了ID.3、ID.4、ID.6多款电动车,月销量也已经破万。

这对于“迟到者”丰田而言,压力不轻。此前,丰田给自己立的flag是,在2030年前实现年销350万辆电动车的目标。

一边是激进的目标,一边是跳票的新车。显然,丰田的考验,还在加剧。

 

 

一切都还没到终局。

新能源转型是一场长久战,裹挟着强大技术研发实力和庞大网络,“两田”并不会轻易在纯电动的赛道上被甩开,只是,要想做到燃油车那样的霸主地位,注定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