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痛中转型。

近日,长城汽车发布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1.5亿元-15.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40.51亿元到 44.51亿元,同比降低72.32%到79.47%。

长城官方给出理由,“报告期内业绩波动主要由于公司深化向新能源及智能化转型,产品结构调整,基于2023年新产品上市,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设投入,同时坚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以及汇率收益减少所致。”

对于上述说辞,有媒体解读称,长城汽车净利润预降超7成,某种意义上是在交“补课费”。

 

 

众所周知,作为燃油车时代的霸主,长城汽车在近年来不断转型的汽车市场中,出现了走下坡的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长城汽车销量106.7万辆,并未达到190万销量目标的及格线。其中,除了坦克品牌,哈弗、魏牌、皮卡、欧拉均出现了销量下滑。

不过,对于这份并不好看的成绩单,市场上并不感意外,甚至早已归纳总结出了其中“症结”。

 

 

首先,吃了早期SUV市场发展红利的长城,近年来始终将重心放在SUV上,并专注于在爆品车型上做衍生车型。仅哈弗H6衍生车型就有50多款,不仅各个产品直接差别不大,技术升级也不多。

同时,长城内部的产品体系也杂乱无章。品牌命名上,像哈弗的初恋、神兽、酷狗,魏牌的摩卡、玛奇朵、拿铁,这些混乱的品牌名称,不仅消耗传播资源,而且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傻傻分不清楚;战略布局上,想重启轿车业务,还想发展硬派越野品牌,并希望通过欧拉做好电动车,但终究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新能源的失误。

“长城只做新能源行业的追随者。”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在2016年“追随者”的定调和长期保守态度,注定了长城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上慢人一步。

直到2018年,长城汽车才在早已打得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领域,推出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欧拉。然而,不断摇摆的人设以及被贴上“低端”标签的欧拉品牌,并不足以支撑长城新能源的野心。

 

 

好在,意识到问题的长城也在不断主动纠错。

2022年年底,长城汽车宣布对旗下全系品牌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其中欧拉和沙龙、魏牌和坦克这四大品牌的组织和渠道两两合并,实施各自体系下的双品牌运作,同时对哈弗品牌进行强化。这一调整意味长城汽车结束了自2020年起建立的多品牌发展战略,转向新的发展方向。

 

 

当然,补课的重头戏在于“新能源”。长城汽车心里比谁都清楚,新能源汽车的战火烧进大本营是迟早的事。2021年,长城提出了一个外界众所周知的目标: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千亿做研发。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的目标,其中,8成为新能源汽车。

而过去两年公司的投入,如今陆续在产品上得到体现。

 

 

今年,是长城汽车的反攻之年:酝酿许久的魏牌蓝山、高山、哈弗枭龙MAX、二代大狗、坦克500 Hi4-T等一众硬核产品,站上了舞台中央。

其中,枭龙系列是哈弗“全新战略+全新技术”的首个落地车型,搭载了长城汽车最新研发的Hi4混动技术,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而拿擅长的燃油车和混动技术去撬开市场,无疑是一条燃油车转向新能源的捷径。

同时,基于V3.5平台打造的新一代全自研智能座舱系统Coffee OS 2也已经搭载魏牌蓝山DHT-PHEV、哈弗二代大狗等车型。作为语音交互能力的集大成者,Coffee OS 2以“更快、更准、更便捷”的全新交互体验,让人车对话0焦虑、更自然,也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智慧出行的全新体验。

 

 

而随着不断的“补课”,长城的成绩也出现了回暖的气息。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长城汽车销量为51.92万辆,虽同比微增仅0.14%,但新能源车型累计销售9.32万辆,同比增长46.6%;此外,今年5月、6月两个月,长城汽车单月销量也回到了10万量级,稳住了阵脚。

 

 

大象转身,胜负未可知。

如今,长城新能源的战争才刚刚开始。长城汽车总裁穆峰指出,“这一年多以来,不断有人唱衰我们,但他们低估了一个有着33年造车经验的企业的韧性。”他表示,到2024年,长城将在混动和纯电市场全面发力,力争实现销量19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