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财报季。

3月8日晚间,随着小鹏汽车发布了上市后的首个年度财报,造车三兄弟全员 “交卷”。从卷面成绩来看,“营收增长、亏损收窄、毛利转好”,不约而同的成为了蔚来、理想、小鹏的相同术语,但漂亮的数据之下,三兄弟的好日子,远未到来。

 

不再做赔钱的买卖

 

一家如此,何况是三家。

财报之中,一组组冰冷的数字,对于非财经科班出身的群体,有些无感甚至看不明白,但随着企业自身不断的划重点,甚至高层的不经意解读,让财报多了几分意思。

首先,先说说那些“必出镜”的几组数据。

 

 

不断攀升的交付量。蔚来作为老大哥,依旧是三强中销量规模最高的企业,全年交付量4.37万辆,而最晚交付的理想以3.26万辆成绩稳居第二,对比之下,小鹏汽车稍显落后,全年交付2.70万辆。

根据财报,2020年第四季度,三家造车新势力的交付量都创下了新高,环比增长均超过4成,理想的增长最快,增幅甚至将近7成。

交付量的增长,带来了营收和净利润上的改善。小鹏、蔚来、理想在财务上也都呈现出营收增长、亏损收窄的特点。

其中,蔚来总营收约为162.57亿元,增幅约为107.77%,净亏损53.04亿元。理想汽车的总营收为94.56亿元,全年净亏损约为1.51亿元,其中在第四季度,理想汽车还依靠短期理财收益实现了盈利。小鹏汽车全年营收约58.44亿元,同比增长151.77%,全年净亏损27.31亿元。

“蔚来的营收规模相当于两个理想、三个小鹏。”除了卖得好,卖得贵也是蔚来营收的秘密,小鹏覆盖了10-30万元价格区间,理想均价33万元,而蔚来一直保持均价40万以上的豪华定位。

 

 

不过,这些并不是各家的杀手锏,一直为人诟病“卖一辆亏一辆”的三兄弟,此次财报的突出重点,纷纷落在了毛利率转正。

对汽车行业来说,毛利率转正,则意味着成本控制能力和造血能力在提升:一旦实现规模化大量生产,很可能一举实现反杀,大幅度盈利。反之,毛利率下降,则意味着企业烧钱的速度依然比营收增加的速度快,实现规模化经济仍是遥遥无期。简而言之,毛利率约等于挣钱指标。

根据财报显示,三者2020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1.52%、16.38%和4.6%,均首次达成全年毛利率为正。其中,理想无论是单季度还是全年,毛利率均呈现领跑态势,2020年Q3毛利率一度高达19.8%,接近汽车行业的平均水平。

此外,还有一项数据也值得炫耀:现金储备充足。

截至2020年底,蔚来、理想、小鹏现金储备分别为425亿元、298.7亿元、353.42亿元。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相比此前需要不停为账上的钱还能烧多少天而担忧,如今,活下去不再那么讽刺。

当然,暗藏数字之下,三兄弟也有着不愿提及的旧伤:亏损依旧。

财报显示:2020年,蔚来亏损比2019年缩减53%,但依然亏了53亿元,相当于卖一台车还要亏损12万元;小鹏汽车的亏损也毫不含糊,达到了11.48亿元。

相比蔚来和小鹏两兄弟,以“抠门”著称的理想情况要好一些。2020年,理想毛利率从一季度的8%一路上涨,全年毛利率为16.4%,三家之中最高,不过净亏损也仍有1.5亿元。

 

谁的天下?

 

财报亮眼,但不足以撬动其野心。

一边,蔚来要和BBA分天下。

而另一边,理想高呼“2025年要做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第一”。

 

 

2020年,刚刚闯过“生死关”的三兄弟,未免有些过于自信。殊不知,2021年的考验,将来得更为猛烈。

从公开信息和产品节奏上看,2021年是三家公司的产品空档期,除了小鹏汽车将推出轿跑P7的“缩小版”P5,理想汽车可能推出理想ONE的改款车型,三家的重磅技术和新一代平台产品都集中在2022年。在没有核心选手参战,牢牢守住原本的市场份额尤为重要。

但2021年的第一天,特斯拉的降维打击,直接瓦解了三兄弟的“城池” 。

1月1日,特斯拉正式宣布,中国制造Model Y以及全新Model 3正式发售。重磅的是,Model Y两款车型降价幅度均在15万元左右。

就在Model Y发售的当天,网上有爆料称,蔚来汽车惨遭大规模退单,甚至连官网都挤爆了。亦有数据显示,在2021年1月,Model Y杀入市场这个月,理想汽车销量5,379辆,环比下滑约12%,此前连续六个月的环比连续增长的傲人成绩不复存在。

 

 

在特斯拉降价之际,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曾暗讽,“降价已经证明仅仅是营销的方式而已”,但小鹏汽车如今也不得不采取降价手段,刺激现有车型的销量。

3月3日,小鹏汽车宣布推出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P7,相比较搭载三元锂电池的P7,虽然续航有所下降,但是在其他配置相同的情况下,前者比后者的价格下降了2万元。

除了老对手的不断围堵,还有新朋友的虎视眈眈。

近年来,火热的新能源市场,吸引了各路人马。在大趋势影响下,传统车企不再无动于衷,争相出牌:上汽、长安、东风、长城、吉利乃至比亚迪,无一例外,都成立了独立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

科技巨头也不甘寂寞,纷纷下场,百度与吉利成立合资智能汽车公司,小米的造车传闻屡次传出。

此外,熬过2019年寒冬的新造车第二梯队,威马、零跑等,也以科创板为筹码,及时获得资本粮草,跻身主流队伍。

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也没有固定的铁三角,战场瞬息万变,所有企业都在发力。而对于刚刚打完第一场胜战的三兄弟,守住地盘,远比不切实际的“Flag”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