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疫情,drive-thru火了一把。

drive-thru全称“Drivethrough”,俗称“得来速”。常见应用场景是Drivethrough restaurant,也就是汽车穿梭餐厅,提供不必下车的快餐外带服务,取餐快,不聚集。

 

 

下面我们就简称它为得来速吧。借着疫情,得来速火了一把,而这把火理所当然的,是从得来速的发源地美国开始烧的。

疫情期间,美国“社交防疫指南”提示:避免不必要外游,避免到酒吧、餐厅,以及不要参加超过10个人的聚会,要求儿童要留在家中。目前已知这份指南将生效至4月30日,现阶段不少餐厅都取消了堂食。

美国人和中国人不一样,这是这场疫情教给我们的一个道理。但有一点肯定一样——人每天都需要吃饭。中国人通过线上购物和外卖解决生活问题,美国人的外卖服务远没有中国这么发达,所以他们通过得来速获取食物。

有中国留学生这样形容房东和自己的生活:“自从疫情在美国爆发以来,我的房东基本每天得来速,不是汉堡王就是麦当劳。我以前很少得来速,但是因为这段时间特别不方便,我去的次数也多了,现在餐厅外等待得来速的汽车比以往多了好几倍,经常排大队。”

比起美国只停留在得来速买外卖的阶段,不少国家更有“创意”。

创意的初级阶段,是德国,得来速被用来采购物资和取货送货。他们在商店窗口架起长木板,用木板将商品滑到车内,完成交易。

韩国更有“创意”一些。韩国在疫情爆发后,用得来速的方式检验病毒,搭起临时汽车穿梭帐篷,车经过帐篷,医护人员上前检测,等待几分钟,就能出结果,没问题,通过。

而“创意”的高级阶段,非西班牙莫属——他们用得来速的方式举行葬礼。由于死亡人数较多,再加上西班牙全国封城,严格限制行动,为了用最快捷安全的方式尽早让逝者安息,西班牙推行得来速葬礼。简单来说,就是灵车驶入能供汽车穿梭的车棚,打开后车厢,露出棺木,家属(不超过3名)站立在这个“露天灵堂”里,与灵车保持距离,完成短暂的告别仪式后,灵车便驶向火葬场或墓地,完成下葬。

 

 

特殊时期的速度,总带着几份悲怆。但从各国的经验看来,得来速这个模式本身,的确方便实用,解决了很多问题。

可是在中国,得来速为什么行不通呢?

很多人或许还记得,在早些年,肯德基的汽车穿梭餐厅在各大型、中型城市,还是能见到的,只不过这些年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越来越少了。

 

 

扉旅汽车翻看了几篇学术研究样的鸿篇大论,发现原因说来说去,基本上也就这三四点:

第一点原因,是地不合适。中国不像美国那么地广人稀,买东西的地没那么远,好多时候都不需要开车,再加上汽车穿梭餐厅需要的建筑面积大,建起来已经不容易了,即便将就着建成了人挤人车挤车的买,掉头转弯都不方便。

第二点原因,是饭不合适。中国的餐饮是慢餐,开车带走,一是等不起,二是不方便吃。脑补一下,开车进了穿梭餐厅,“老板,宫保鸡丁!”20分钟后,“宫保鸡丁好了,慢走了您嘞!”实在犯不上。

第三点原因,是文化不合适。虽然中国现在汽车也很多,但是并不是像美国那样车轮上的国家,没有汽车文化,也没公路文化,人们对汽车的情感依赖自然就没那么高。嗖嗖开着车,穿过餐厅买个汉堡这样的购买过程,中国人一点也体会不到其中的仪式感。骑个自行车吹着小风去买,它不香吗?

还有第四点原因,那就是快递和外卖实在太方便了。这一点本来不存在,但现在已经彻底抹杀了得来速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可能了。比如在,这次疫情中,高度发达的快递物流和外卖体系马上做出反应,无接触配送火速上位,快递即便由派发改为定点领取,也明显十分受到青睐,无接触的外卖配送更不用说了,简直是生活之光。

 

 

看来,得来速就是传说中,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在中国都发展不起来的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