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万起”,低价入场的智己L6,不仅掀翻了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的牌桌,同时也狠狠背刺了本就深陷危机的“同门师兄”飞凡汽车。
提及飞凡汽车,如今似乎正在被市场所遗忘。
今年3月,一则“飞凡汽车要裁员70%”的消息不胫而走。
虽然飞凡方面很快便出来辟谣,“一切安好”,并表示,“飞凡汽车在确保独立运营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轻资产’战略将保持独立运营。”
但在外界看来,长期没有声量与销量的飞凡,着实有些危险。
数据成为最佳论据:2022年,飞凡汽车全年销量不足1.5万辆;2023年,在飞凡F7和飞凡R7两款车的共同发力下,飞凡汽车累计销量约为2.1万辆,甚至不如一些热门车型的月销量。
然而,背靠上汽集团,有着“富二代”出身的飞凡汽车,缘何会落得如此局面?翻开飞凡汽车的简历:在不断更名,内耗之下,其呈现出来的成长轨迹即是,没有飞,只有凡。
关于飞凡的故事,还得从上汽荣威谈起。早在2012年,荣威品牌就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E50,在如今主流的新能源车厂商中,只有比亚迪比它更早。然而早期的试水,并未在新能源市场激起大片水花。
2020年,随着新能源势头的强劲,上汽从荣威中分离出了R品牌,归属于上汽乘用车体系,定位高端电动市场,在组织架构上与荣威和名爵品牌是平行关系。然而,尽管开始独立运营,但彼时的R品牌仍未摆脱荣威的影子。
“车标R实际上就是荣威首字母ROEWE的演变,早期ER6的方向盘LOGO上的仍旧是荣威标;更为重要的是,R品牌旗下推出的产品也未与荣威‘切割’。其中,ER6能让人联想到过去荣威的纯电动车网约车, MARVEL R更像是MARVEL X的换代车型。”
而对于换壳走高端的戏码,结局可想而知:R品牌的存在感甚至比荣威还低。
于是,改名再次提上日程。为了彻底和荣威“分手”,R品牌正式更名为飞凡汽车,并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站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本以为背靠上汽集团,再加上脱离了荣威,一步步进阶的飞凡汽车,命运很快就会得到逆转,但现实情况却依旧打脸。
独立一年后,飞凡推出真正意义上的首款产品飞凡R7,尽管指导价30万以上,但随着价格战的蔓延,其一度降价到18.99万元。一年降价超过三分一,如此极端行为,不仅拉低了品牌中高端的定位,也击碎了消费者对飞凡的品牌信任。
与此同时,频现的产品质量与品控问题,也让飞凡汽车的口碑进一步下跌。
2022年,成都车展上,十余名飞凡车主身穿印有“上汽非凡汽车续航严重虚标”的白色短袖,站在飞凡汽车展台前维权。除续航外,车机系统无法升级、电池故障、底盘异响等问题也多见诸投诉平台。其中,作为目前飞凡汽车顶梁柱和门面的飞凡F7,也难逃诟病,反馈问题大多与低频共振、车内异响有关。
但更大的危机,还在于品牌内耗与定位模糊。
众所周知,上汽打造的高端品牌不止有飞凡汽车,还推出了智己汽车品牌。起初,按照最初规划,飞凡和智己汽车分工明确,智己主打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飞凡则聚焦20万-30万元之间的中高端市场,两个品牌互不冲突。
但近年来两个品牌都没按照既定规划发展,随着智己品牌价格的不断下探,两者的定价开始重合,出现了左右手互搏的尴尬局面。而定位更高的智己显然更占上风。此外,有着“科技”标签的智己,也远比定位“舒适”的飞凡更有吸引力。诚然,在“冰箱彩电大沙发”标配的新能源市场,舒适很难成为用户下单的理由。
事实上,从成立到现在,飞凡一直未找到明确的定位和特色。
点开飞凡汽车官网,“成就我的非凡”的Slogn映入眼帘,但飞凡的“非凡”如何成就,不得而知。回望一路走来,无论是多次更名的丢失存在感,还是车主维权的口碑崩塌,亦或是兄弟品牌的背刺,都让其在冲击新能源中高端市场的路上,步履维艰。而如今在竞争更加白热化的市场中,留给飞凡的时间与空间,俨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