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斗”风波,终告一段落。

5月12日,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披露旗下两家公司“盼达索赔力帆乘用车”仲裁结果,重庆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力帆需向盼达赔偿7.83亿元。

兄弟内讧、亏损加剧,风雨飘摇的力帆似乎已无力回天。

 

8亿元的“内斗”?

 

这是一场被视为“兄弟内斗”的纠纷。

 

 

回溯这次仲裁纠纷的源头,是力帆新能源车存在严重质量缺陷。

据力帆此前公告,盼达汽车因运营需要,向力帆乘用车购买大批量新能源汽车。2015年至2018年期间,双方及其指定公司共计签订《购销合同》22份,购买车辆近万台。

这看似并无不妥的操作,随着所购车辆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电池严重衰减、设计缺陷等严重的产品质量问题,双方间的战火便越撩越旺。尤其在大部分车辆出现长期难以消除的故障,并致使盼达汽车的租赁业务无法正常展开后,蒙受大量损失的盼达汽车终于忍无可忍了。

2018年9月26日,双方针对盼达汽车的损失赔偿签订了《关于采购新能源汽车的补充协议》,约定标的车出现质量问题需维修造成停运的,每停运一天,力帆乘用车应按110元/车赔偿营收损失,同时该补充协议还制定了包含停运车辆的交强险损失、拖车损失、停车损失等。

数据统计,2018年至2019年期间,双方在往来函件中确认,因车辆质量问题,力帆乘用车应赔偿盼达汽车资产损失、营收损失、交强险损失以及租赁停车场的租金损失总计7.98亿元。

在此期间,盼达汽车已多次向力帆乘用车催收,但一直未得到赔偿。故盼达汽车向重庆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并被受理。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盼达汽车和力帆乘用车同为力帆股份的子公司,称得上是“亲兄弟”。

扉旅汽车梳理资料显示,力帆乘用车是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100%控股子公司;而盼达汽车成立于2015年5月,是由力帆股份战略投资的新能源汽车出行平台,主打新能源汽车的分时租赁服务,所用车型大多为力帆新能源生产的力帆330EV。

事实上,汽车生产企业和共享汽车企业配合“自产自销”在业内并不罕见,不少新能源车企成立了汽车租赁平台,以提高销量,扩大产业布局,但鲜有公司将矛盾摆到明面且对簿公堂。

因此,这一“非常规”操作也引来外界诸多质疑:所谓赔偿,实则存在利益倾斜嫌疑,不排除转移资产的可能。

不过,力帆声称,虽然盼达是自己旗下子公司,但也是独立的企业主体,“有权利就交易中发生的质量问题依据事实、证据向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或向仲裁机关提起仲裁。”

在最终的裁决书中,力帆乘用车需向盼达汽车支付资产损失赔偿金约6.14亿元;营收损失赔偿金约1.61亿元;交强险损失赔偿金约676.52万元;租赁停车场的租金损失赔偿金约198.91万元。上述赔偿金需在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支付。

同时,此案仲裁费3266431.20元,也由被申请人力帆乘用车承担。

而这一结果,对负债累累的力帆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力帆股份在公告中表明,仲裁结果对公司本期利润或期后利润将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力帆的财务状况早已“糟糕透顶”。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2019年,力帆实现营收74亿元,同比下滑32.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6.8亿元,同期则有2.52亿元的利润,同比跌近2000%。今年一季度,力帆营业收入5.64亿元,同比下降74.88%;净利润-1.97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

另有统计显示,从2019年7月至今,力帆涉及的诉讼仲裁案件多达10起,涉及金额超过30亿元。3月18日,力帆发布公告称,公司债券信用等级由BBB级调整为更低的 C级。

因此,在外界看来,对于已经被债务拖入生死局的力帆而言,造车已不是第一要务,“还债”才是。

 

力帆危局

 

其实,造车对于力帆而言,也已“有心无力”。

从2004年底第一辆汽车下线,到2020年2月产销量为零,力帆15年的汽车生涯回到了原点。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2月份力帆乘用车产销实现了双零的记录:产量为0,销量也为0。3月份,力帆重新复产后,生产汽车162辆、销量则为363台。

比起其他车企的规模,这个数量,不只是尴尬,更是沉重。

 

 

作为“艺高人胆大”的中国第一家上市民营车企,力帆走向衰败的结局,实则早已埋下隐患。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力帆的起步源于模仿,从模仿宝马MINI的力帆320、到山寨宝马3系的力帆620、再到山寨福特S-Max的轩朗、以及山寨汉兰达的力帆X80,几乎没有自己的创新车型。

虽然一系列的山寨产品撑起了力帆的产品线,提升了一定的销量,但是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质量问题成了硬伤,市场口碑逐步走向下坡。从2014年开始,力帆开始出现亏损,慢慢陷入销量和利润双跌的困境。

面对燃油车的不景气,力帆并未苦练内功,而是开启了新的赛道。2015年,力帆高调宣布,将借助政策的支持,布局新能源,实现弯道超车。

然而,让力帆没想到的是,被赋予无限希望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彻底将其拖入了泥潭。2016年,力帆被财政部宣布涉及新能源车“骗补”,并取消了力帆当年财政补助资金预拨的资格。也就是这一年,力帆首次出现了亏损,相比2015年净利润暴跌335.85%。

此后,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力帆走向崩盘。直至今日,关于力帆的话题,更多的则是聚焦在“经营不善、资金吃紧乃至破产传闻。”据悉,如今的力帆负债率已高达70%。

为了挽救力帆,重庆市政府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债委会”,甚至要求所有银行不准对力帆集团断贷。

而力帆也在积极自救,卖球队、卖工厂、卖资质……试图断臂求生,但现实的残酷丝毫依旧未对力帆“手下留情”。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份,力帆累计售出传统乘用车565辆,同比下滑96.97%;累计售出新能源汽车112辆,同比下滑87.60%。可见,力帆汽车业务已是濒临停摆。

事实上,目前力帆大部分车型已经停产,只剩下X80、轩朗和820EV三款车在售。此外,力帆全车系也没有一款车符合国六排放标准,从这点不难看出,力帆基本放弃汽车板块了。

 

 

力帆前董事长尹明善曾表示,“力帆造汽车是知难而进的,但也不是莽汉,我们的策略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如今,面对业绩的大幅下滑,力帆似乎有了新的打算。重新“骑上心爱的小摩托”,正成为力帆最后的救命稻草。

力帆在2019年半年报中表示,公司业务重心将重新回到摩托车板块上,燃油车和新能源车方面要利用现有资源尽快回笼资金。对于力帆而言,现在活下来比发展更重要,解决好了这百亿债务,才有空闲去想未来发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力帆在摩托车市场的竞争力,早已不如当年,根据2019年摩托车销量排行,力帆的销量仅排在第五,而且还在呈现下滑趋势。

27年前,因摩托车成名,如今寄希望摩托车自救。只是今非昔比,此时的“自救”,更像是力帆在积重难返之下的生存挣扎。

这个曾经的老牌标杆企业,显然已经到了“退场”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