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达又出“新车”了。

近日,捷达品牌旗下捷达VS5与VS7两款新车正式上市。

不过,所谓的新车又是“新瓶装旧酒”。打开捷达汽车官网,仅VS5、VS7 、VA3三款车型赫然在列,而这些产品在捷达品牌诞生之后就一直没有再扩容,5年时间缝缝补补,让其早已没了战斗力。而新能源的缺位,更是让捷达的名号,逐渐消失于江湖。

 

“一代神车”

 

捷达、富康,桑塔纳。

汽车界的老三样,成为了那个汽车行业刚起步时代的标签与见证,其中大众捷达更是以“皮实耐用”的优异口碑收获了诸多消费者的追捧。

 

 

1991年,第一辆捷达A2以零件组装方式在长春下线,这不仅成为一汽-大众建厂后的首款车型,更让“大众”标志走进了千家万户。到老捷达停产前,不到30年的时间里,累计销量达到400万辆,平均月销量妥妥过万,堪称一代神车。

2019年,捷达重获新生,从一款车型上升成为独立汽车品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汽-大众旗下继大众、奥迪之后的第三个品牌。而转型背后,是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市场的又一次战略布局:价格下探,抢占低端市场。

 

 

彼时,市场上不禁有些恐慌:大众的扎实技术、自主的实惠定价,捷达品牌要颠覆10万元家用车市场了。

然而,剧本却发生了偏移:新车型接连落子,但在老捷达一代神车光芒衬托下,暗淡不少。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捷达几乎每年年销都在30万+,但自从2019年拆分独立后,捷达年销一直在15万辆左右浮动,几乎腰斩,而且这一颓势一直延续。

对于业绩的下滑,有人归结于“J”字型新logo没有大众VW标号召力强,但更多的或许在于其新捷达产品与定位本身。

 

 

自立门户之后,捷达的动作颇为迅速。不到6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VA3、VS5以及VS7三款产品的投放。在售价方面区间覆盖也很齐全,一款轿车、2款SUV,基本覆盖了6万-15万元的价格区间。

但速度之下,“廉价、减配”成为市场上最直观的感受。

其中,塑料感极强的内饰和简陋的隔音降噪处理等,一进入车内就会给人强烈的廉价感。而减配问题,也让其质量口碑连连受挫,在国内某汽车投诉平台上,捷达旗下三款车型均有大量投诉,“车身漏水导致涡轮生锈、转向机异响、变速箱异响”等问题屡见不鲜,曾经“皮实耐用”的标签早已褪去。

同时,捷达的品牌定位也透着一丝丝尴尬。近年来,品牌向上是汽车行业发展主流趋势,而走10万元低端市场路线的捷达品牌,显然与时代相悖,难以拓展新的市场份额。而在低端市场的争夺中,捷达也难以轻松,其不仅要应对来于自主品牌车型的绞杀,还要应对与自家一汽-大众产品线相爱相杀的局面。

 

 

不可否认,捷达二字几乎伴随了整整两代中国人的成长,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大环境也早已告别了“品牌光环”的时代,仅靠贩卖情怀的神车,正在一步步走下神坛。

 

盘活or淘汰

 

事实上,危机仍在发酵。

这几年,捷达的销量起起伏伏,尽管去年销量达到16.2万辆,同比反弹10%,但其一直没有迈过20万辆这个槛。而从其产品来看,便可窥见答案,面对内燃机盛世时代的翻篇,捷达的产品依旧是那一水儿“缝缝补补”的三款燃油车。

而对于这样的结果,也并不难理解:在新能源时代,大众自身转型路上就未占领优势,其光环也黯然失色。而作为旗下捷达品牌,不仅转型滞后,也难以再借势大众的技术与名号,动作更是雷声大雨点小。

 

 

早在2022年成都车展期间,捷达品牌就对外首次公布了在新能源领域的规划:在2023年至2025年间,推出VA5、VS6和VS8等三款混动车+两款新能源车型,构建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双驱动产品矩阵。

此外,在捷达品牌的电动化战略中,官方明确提到了,未来的几款新车将围绕15万级市场展开竞争,而在目前捷达品牌的主销车型,定价最贵也没有超过15万元,这意味着,捷达品牌将借新能源车型,首次将价格上探到更高的细分市场。

对此,行业内质疑声不绝于耳:“此举非但不会对捷达品牌日后的销量带来帮助,反而还会加速品牌沦为市场边缘。”

 

 

事实上,时至今日,市场上仍然没有新车型的身影。而在已然白热化的新能源市场竞争中,本就姗姗来迟且没有任何优势加成的捷达,有被盘活的机会吗?

去年,有爆料传出捷达正在与零跑洽谈合作,或将“买断”零跑某技术平台,而后在华转型主攻经济型电动车市场。虽然,此消息至今仍未得到捷达与零跑双方的建设性回应。但无风不起浪,在电气化,智能化领域存在短板的捷达,亟需国内品牌的技术力量补齐。

不过,对于双方的合作,也有观点指出,捷达本身新能源汽车就是0基础,没有任何经验,与零跑如果合作的话,几乎就是按照零跑的方式来打造电动车了。那么,用户为什么不直接买零跑呢?毕竟,捷达的品牌早已失去了溢价功能。

 

 

燃油车市场情怀已逝,新能源市场无所作为。如今,市场在不断洗牌,而束手无策的捷达,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淘汰还是盘活,如果仍靠那“三款”长久的产品,或许答案已然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