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12发布,本该忙碌的富士康,却心有旁骛。
近日,在鸿海科技日活动上,富士康官宣,正式进军电动汽车领域。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称,全球电动车市场2025年-2030年将达到每年3600万辆的规模,而富士康的目标是2025年-2027年间拿下电动汽车市场10%的份额。他表示,目前富士康正在与多家汽车制造商商谈合作,未来约300万辆汽车将使用其平台。
这家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还强调,特斯拉是电动汽车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的Android。
汽车圈里的常客
从郭台铭到刘扬伟。
事实上,富士康造车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15年。
据扉旅汽车梳理相关资料发现,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以3.7亿元收购台湾安泰电业100%股权,借力汽车电子,正式跨入汽车行业。
2010年前后,富士康曾与吉利集团接触,拟就新能源汽车开发开展合作。2013年,富士康获得特斯拉Model S车内面板订单,成为特斯拉供应链一员。同年,富士康成为奔驰、宝马等车企供应商,业务涉及汽车电动机械、中央控制安全、汽车电子等系统。
有了这些积累后,富士康野心勃勃。
2015年,“正式入场”的富士康与腾讯控股、和谐汽车共同投资了拜腾,彼时拜腾还是和谐富腾,从名字中也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的金主。
但不足两年,这家公司就被拆分,分别诞生了如今的拜腾汽车和爱驰汽车,富士康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此后,富士康对整车制造的态度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但其并未放弃造车梦。
2016年9月,富士康携8亿元投资滴滴,尝试布局出行领域。
2017年,富士康投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并表示此为长期投资项目。
对于风起云涌的造车新势力,富士康自然“不容有失”。2018年,小鹏汽车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的名单中富士康赫然在列。
然而,从汽车租赁、出行平台到新能源汽车电池、造车新势力……富士康的“努力”都没有换来实质性的成效。
“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
对于汽车领域,富士康似乎异常笃定,死磕到底。
沉寂三年,今年1月,富士康再次现身汽车江湖,宣布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合作,以分别持股50%的方式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开发生产电动汽车及经营车联网业务。
与FCA官宣“联姻”的一个月后,富士康又表示将与台湾裕隆汽车成立合资企业,并与裕隆旗下的另一家子公司合作开发电动汽车,富士康可能会为这合资企业提供零部件组装服务。
15年来,富士康始终如一,但成绩寥寥,外界对该“跨界选手”也不再抱有希望。
五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这样调侃富士康:“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
电动圈里的安卓
不知是认清,还是认命。
“富士康并不准备生产整车,也不准备推出自己的品牌。”
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表示,汽车制造商领导一群供应商的传统商业模式已不再可行,因为它们缺乏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一些技术。
“希望成为电动车界的安卓”,这是富士康新的宣言。
众所周知,安卓是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和苹果公司的iOS系统相比,安卓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源性,即外部智能手机制造商都可以在自身生产的手机上使用这套系统,同时也可以按需求进行定制。
而富士康所提到的“电动车界的安卓”,指的是他们此次推出的“MIH开放平台”。该平台本质上就是一套工具,可以允许外部公司设计电动汽车大型部件,然后由富士康来生产制作。听起来,富士康的算盘是要把手机的“代工模式”引进到造车行业。
据介绍,汽车制造商们可以在该平台上选择SUV、轿车等的底盘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车轮的距离、电池大小等定制化方案。富士康将这一全新平台称为“模块化”平台,为汽车制造商生产关键电动汽车零部件,包括电池和汽车联网服务。
富士康表示,上述开放平台能够分享从固态电池到数据处理工具等范围的重要软硬件设计,给平台可以帮助主机厂缩短新款汽车制造所需的时间和资金。
不过,早在富士康行动之前,国内外的汽车玩家就已经开始谋篇布局,陆续研发自己的模块化电动车生产平台。
大众汽车MEB平台已经研发了近5年时间,一汽-大众佛山MEB工厂和上汽大众安亭MEB工厂的ID.系列电动车已经投产。此外,上汽集团旗下零束公司,也正在聚焦开发全新一代轻量化、模块化、平台化的纯电动产品专属架构。
相对成熟的主机厂,富士康显然有点底气不足。
事实上,在汽车领域“总受伤”的富士康还留了一手。
“正在研发所谓固态电池,预计将在2024年推出。”据悉,这款电池被视为目前用于汽车的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进化产品,它可以支持更长的出行里程,并拥有更高的电池效能。
“2025年后,谁掌握了固态电池技术,谁就将主宰这个行业。”富士康首席产品官Jerry Hsiao表示。
汽车行业门口的野蛮人们,从来不缺响亮的口号。
虽有野心,但实力更为重要。“我们希望把过去三、四十年在信息及通讯科技业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经验应用到这个新领域。”刘扬伟说。
近年来,智能手机制造业务盈利不断萎缩、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前景广阔或是富士康再进电动车领域的首要原因。但造车成功经验不足的富士康面对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们的围追堵截,能否如期抢得10%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前景并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