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为传统车企“纾困”。

5月27日,有媒体爆料称,已经停摆两年的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将被理想汽车接手,打造成后者的全球旗舰生产基地。

此外,据一张文件截图显示:24日,理想汽车全球旗舰工厂落户顺义区。总投资60亿元,依托原北京现代一工厂厂房及土地资源,打造工厂,开展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计划引入各类人才2000人以上。

不过,截止扉旅汽车发稿时,双方均不予置评。

 

北京现代:风光不再

 

这几年,北京现代很丧。

刚刚过去的四月份,仅有3万多销量的北京现代,在国内汽车厂商销量排行榜中,已经跌至第18名,而此前它的位置是第4名。

 

 

2002年,北京现代成立。仅用16年的时间,累计销量便突破1000万辆,堪称“北京现代速度”。风头正劲之时,连续4年年销破百万辆。2016年到达高光时刻,年销量达114万辆。

市场体量迅速崛起之际,北京现代对产能布局也进行了比较激进的调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在顺义三座工厂共计105万辆产能的基础上,2015年,北京现代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又接连投建了河北沧州和重庆两座工厂,两座工厂产能均为30万辆。至2017年重庆新工厂正式投产时,北京现代在国内已经具备165万辆的总产能,直追南北大众。

但过激的野心,等来的却是销量的雪崩。扉旅汽车梳理数据显示,2017—2020年,北京现代的销量数据分别为82万辆、79万辆、71.6万辆、50.2万辆,不止四连跌,还创下10年来业绩新低。

而深层次原因十分明显:产品竞争力不足。

近年来,贴上廉价标签的北京现代,几乎没有什么品牌影响力可言,产品迭代更新的速度完全匹配不了市场的变化,其产品线几乎可以用“沉默”来形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中国品牌迅速崛起,合资品牌坚守防线的当下,北京现代为了挽回败局,重回巅峰,加快了车型换代的速度。

一年时间里,北京现代接连推出菲斯塔纯电动、第十代索纳塔、第七代伊兰特、全新ix35四款新品。

但最终出师不利,依旧没能换回销量。今年1—4月份,北京现代累计销量为12.7万辆,仅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23%。

 

 

销量难见起色,北京现代产能利用率也仅为30.42%,近七成产能处于过剩和闲置的状态。

对于有多少产能闲置,北京现代从未提及,但是库存车却是肉眼可及。2020年,北京现代的库存深度时常进入车企前三位,甚至网传,“目前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中的滞销车型库存堆积如山,部分车型就是原价7折放出也无人问津”。

现代汽车CEO李源熙曾公开表态称,北京现代在华产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剩,并给出了计划实施的多个方案,主要包括:削减北京现代的闲置产能、考虑调整在华工厂的人事架构、向东南亚市场出口北京现代制造的汽车等。

因此,转让工厂,对于北京现代而言,或是水到渠成。

 

理想:野心勃勃

 

与北京现代持续低迷相对应的是,理想汽车蒸蒸日上。

5月25日,理想汽车刚宣布上市2021款理想ONE。一天过后,理想汽车2021年一季度财报也正式公布。

据财报显示,一季度理想汽车总收入为35.8亿元,同比2020年第一季度8.517亿元增长319.8%;环比2020年第四季度41.5亿元下降13.8%。在销量方面,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交付了12,579辆理想ONE,同比增长334.4%。

截至4月底,理想汽车的累计新车交付量已经达到了51,715辆。从第一辆理想ONE 2019年12月交付用户,到第5万辆交付达成,理想汽车用时仅17个月,创下新造车势力最快交付纪录。

 

 

随着不断爬升的市占比及IPO后充足的现金流,理想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

今年2月,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立下Flag:计划在2025年占据国内电动车20%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第一的智能电动汽车。根据其2025年中国市场将销售超过800万辆智能电动车的推测,到2025年,理想汽车年销量需要达到160万辆。

众所周知,“80后”李想一向敢说更敢为。

早期,与其他新势力采用OEM代工的方式不同,理想汽车在2018年便以6.5亿收购了力帆汽车100%的股权,以此获得乘用车生产资质,理想汽车也可通过优化整合力帆汽车生产线来迅速提供自身年产量。

根据规划,理想汽车预计2023年推出纯电动汽车,2022年起每年至少推出两款新产品,到2024年,该品牌将覆盖15-50万元的价格区间,届时年销售目标为“大几十万辆、上百万”。

 

 

加速扩张的产品及销量计划,必然需要相应的产能作为匹配。

然而,目前理想汽车只有一座常州工厂,其年产能为10万辆。随着交付量不断攀升,生产压力逐渐显现。为了提升产能,理想汽车早前曾计划2022年在常州基地新建一座车间,完工后产能可提升一倍至20万辆。

但20万辆的产能显然难以满足理想更长远的野心,更与“2025年销量160万辆”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此可见,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的理想而言,新建工厂扩充产能显得尤为急迫,而直接将北京现代一工厂“吞下”,无疑是“理想”之选。

空穴来风,必有蹊跷。

一边大量闲置,一边产能爬坡,随着造车新势力的崛起,与传统车企的没落,未来整个产业之间产能流转的趋势可能还会加速,而“由新替旧”的故事,也不再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