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挥起价格屠刀。

 

 

3月31日晚间,特斯拉中国宣布推出全新的限时购车政策:4月30日前,焕新Model Y首次全系推出限时3年0息和5年超低息购车金融政策,月供低至约3809元。另外,4月30日前,Model 3后轮驱动版/长续航全轮驱动版推出限时5年0息政策,月供低至2594元。而频繁促销的背后,也透露着特斯拉寻求销量的急迫。

据分析师预测,特斯拉一季度全球交付量预计达37.7万辆,同比降幅约8.5%,较去年四季度更是锐减20%以上。除了交付量之外,分析师预测,该公司第一季度的收入为226亿美元,这将是一年来的最低水平。

 

 

事实上,特斯拉的销量神话,在2024年便迎来了终结。

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去年,特斯拉总营收9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全年共交付178.92万辆汽车,同比下跌1%。这也是十多年来特斯拉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

聚焦到中国市场,其销量达到65.7万辆,同比增长8.8%,但据特斯拉2024年财报显示,2024年,其在中国市场营收为209.4亿美元,同比下降3.7%。这也就表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长是靠降价换来的。

不过,这种以价换量的“上量”效剂,威力并不持久。进入 2025 年,其表面风光也难以维持。今年2月,特斯拉在华批发量仅有3.06万辆,同比减少49%,环比下降51%,双双“腰斩”,创2022年7月以来最差成绩。

 

 

而对于这样的结果,市场上已早有预判: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特斯拉一度甚至现在仍是行业的标杆,在成本、电耗等多个层面仍然领跑行业。但缓慢的产品节奏以及越来越强大的对手正在让特斯拉失去自己的市场份额。

先看产品端。特斯拉在华销售的主力车型Model 3和Model Y,分别于2017年7月和2020年3月上市。尽管后续进行了多次更新,但大多只是细微调整,车主长期吐槽的问题,如车内空间局促、内饰过于简约、底盘调校生硬等,均未得到有效解决。不仅如此,其操控设计愈发激进,偏离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

与此同时,国内新能源车企也如下饺子般发布一辆辆对标Model 3、Model Y的新车,不论是尺寸、续航、加速还是充电速度,中国已经出现了不少超越特斯拉的车企。市场上,从2024年12月到今年2月,小米SU7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越Model 3。

 

 

老将遭围攻,新品难突围。2月初,Model Q的谍照浮出水面。这款在市场上传言数年的2.5万美元车型,终于在今年准备上市。特斯拉在财报沟通会上也明确指出,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一款更实惠的车型,继续扩大产品线。

诚然,以更低的价格入局纯电动车市场,加上早期特斯拉积攒的品牌光环,有望带来一波销量的增长。但在不断内卷以及价格战持续的国内市场,仅凭“廉价”二字并非特斯拉的最优解。在如今的车圈,比亚迪借助降价手段,已经将平价轿车的售价拉低到了不足8万元。因此,仅凭性价比Model Q要在市场中成为现象级产品,也将面临不小的难度。

 

 

再看技术牌。在当下火热的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的方向几乎就是行业的方向。但特斯拉引以为傲的灵魂功能,却很难像早期电车入华时那样驶入无人之境,且技能还面临着“打折”。

今年2月,被马斯克寄予厚望的FSD(完全自动驾驶)开始向国内用户推送。但由于数据转移问题,中国版FSD(被改名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只能通过“刷视频”的方式收集道路数据来训练,这导致特斯拉难以应付中国较为复杂的道路状况而表现出“水土不服”,甚至连公交车道都搞不定。

同时,其高达6.4万元的智能辅助驾驶FSD使用费,也饱受车主诟病,进一步将其推向风口浪尖。相较而言,国产新势力车企在智驾服务收费模式上更加灵活亲民。这些车企不仅提供订阅价、买断价等多元选择,部分车型甚至完全免费开放智驾功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FSD出师不利的同时,国内车企的智驾布局却屡上新高度:在比亚迪的入场和推动下,未来智驾覆盖的不仅仅是中高价位的车型,连10万元以下的车型都会覆盖。同时,马斯克的机器人、AI,也没想象中美好。比如,被马斯克认为是最大商机的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同行们的速度似乎已经比特斯拉更快了。

 

 

不断失去“搅局”能力。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当今世界新能源汽车江湖中,特斯拉已不再独霸天下。不过,在特斯拉跌落王座的背后,也可窥见其缘由:早期凭借技术登顶,如今也因技术困顿,因此特斯拉想要打破僵局,仍需在技术上下功夫,而非让“价格”成为其挣扎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