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君牙》中说:“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大概意思是说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可谓处境非常危险。杨晓东,上汽乘用车履新不足一年的总经理,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局。

 

 

杨晓东一定不愿意承认自己所面对的这个困局,但他理应未雨绸缪,当他在去年接棒前任王晓秋的时候,就应该预想到会有今天这种交困的局面。他接棒的时候一定知道,这是王晓秋一路繁花相送后留下的黯淡花瓣。当然,他也一定更不愿意承认此时已经是上汽乘用车的困局。

1970年出生的杨晓东今年50岁,在汽车行业,这或许正是开疆拓宇的年龄。拿得到上汽乘用车掌舵人的“玺印”,杨晓东是幸运的。但不幸的是,他一边要顶着汽车行业的低迷与疫情的打击,一边又要想办法让上汽乘用车的发展不再失速。不过,即便如此,扉旅汽车发现,杨晓东在公众面前依然气势压人,大有壮志凌云之感。

但单凭气势是没有办法化解危机的。这场危机,杨晓东能够胜出吗?

 

可预知的困局

 

扉旅汽车注意到,市场上已经开始讨论杨晓东如何破局了。此外,伴随有一个细节很尴尬,时至今日,还有一些迟来的声音在讨论杨晓东是否真的匹配上汽乘用车总经理这个位子。

上汽乘用车今日的困局自然不能全赖在杨晓东的头上。众所周知,当他去年走马上任的时候,上汽乘用车已经开始一步一步的触碰天花板,并且陷入瓶颈。只不过前任的风头太盛。数据显示,在王晓秋时代,2015年上汽乘用车销量为17万辆,2016年,销量达到32万辆,最为亮眼的就是2018年——实现销量达到73万辆。

2019年,一切都变了。就在杨晓东刚刚接手的当年8月,上汽乘用车单月销量为5.1万辆,同比微增2.0%;1-8月份,实现累计销量41.5万辆,同比则减少9.3%。所有人都清楚,接于70万+的杨晓东或许已经是摸着天花板降落的,他的第一个首秀,注定落寞收场——2019年全年,上汽乘用车销量69.56万辆 同比下降4.6%。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解决荣威与名爵瓶颈期的问题,上汽乘用车快速发展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再过两个月,杨晓东就要履新一年了。在这十个月的时间里,他行事的阵仗不小,但短期收效近微。上汽集团的销售数据显示:2020年3月,上汽乘用车的产销量分别为31555辆和31405辆,1-3月产销量累计分别为86363辆和99397辆,同比下滑43.84%和33.74%,下滑之势似乎愈演愈烈。所幸,4月略有回调,销量为45788辆。

这些数据赤裸裸的摆在杨晓东的面前,作为一个新人,市场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人们都想知道他到底是有出奇制胜之功力还是真的不够配位。

 

“走出去”能“回得来”吗

 

没有整车经验,更没有赫赫战功。如果硬要给杨晓东的上汽生涯做个注角的话,最为副实的概括便是——带着上汽走出去的那个人。

根据上汽集团公开的资料显示,杨晓东曾参与上海通用合资项目的前期筹备,后成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采购部执行总监。2014年,转战国际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经营(国际业务)筹备组组长,而后一步一步担任国际业务部总监、直至上任之前,他的职务是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经理,上海汽车国际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汽车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一目了然,此前的6年时间,杨晓东助力了上海汽车全球化布局。当然,也是有数据可循的。杨晓东在上汽集团的国际业务部的表现稳健,从2014-2018年,上汽集团海外销量分别为8.9万辆、8.6万辆、12.6万辆、16.4万辆和27万辆。至2018年,整车出口连续三年夺得全国第一,其中名爵2018年海外销量达7.3万辆,同比增长176.5%,上汽大通MAXUS实现海外销量1.6万辆,同比增长60%。就在他转战上海乘用车的2019年,上汽集团整车出口及海外销售35万辆车,同比增长26%,在中国车企海外总销量中占比33%。

 

 

不得不承认,在助力上海汽车国际化这件事情上,杨晓东的成果是可圈可点的。与其他企业不同,杨晓东的“走出去”战略并非依靠并购,所以出海经历了漫长的艰难时刻,但杨晓东在这件事情上破局了。他在出海最艰难的时候说:“我们的全球化历程非常难。因为是让人家掏钱买我们的产品,特别是我们要跑到人家的地盘上让人心甘情愿来买,这就更难。” 好在成了。

杨晓东功不可没。在他离开这个“国际”岗位之前,首个海外金融公司已经落户印尼。上汽集团建立了11个海外市场区域营销服务中心和 85 个零部件基地,成立了三个生产基地及三个海外创新研发基地。时至今日,有评论认为,正是因为国际业务的“光环”,杨晓东才有机会再毫无整车企业经验的情况下接任王晓秋,掌舵上汽集团这个最主要的堡垒。在某种情况下,更是寄望他能够给上汽乘用车找到了一个光明的出路。

“走出去”的杨晓东“回来”也能的得心应手吗?市场有这样的猜测:上汽集团之所以将杨晓东身负重任与乘用车,就是希望他能够利用自己的海外经验来解决国内市场的危局。至于如何化解,没有人知道答案。

 

打不动的荣威与推不动的名爵

 

想必杨晓东如今是辗转反侧。最近,上汽乘用车频频搞出一些动静出来,即便这些动静听起来能引人注目,但却不那么惊艳。

作为上汽乘用车的两大品牌,荣威和名爵都已经尽显疲态了。但杨晓东还是决定折腾一番。杨晓东上任以后在荣威身上所做的最大的动作算是荣威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双标运营。近日,上汽乘用车官方宣布:荣威品牌未来将推出品牌双标Logo,分别为全新“R标”和全新“狮标”。这算是杨晓东的一次破局之举,寄望以这种代价最小的方式换取突围,当然效果如何有待检验。而此前,市场一直在热议上汽乘用车的第三自主品牌,现在看来似乎是“殁了”。

而名爵则在5月12日正式发布了名为“Mission 100”的全新品牌战略。作为上汽乘用车的总经理,杨晓东出现在“秀场”为自己站台,他说:“实际上名爵全新战略这件事我们已运筹了一段时间,今天我们觉得整个条件比较成熟了,从团队、组织、产品、商业模式等维度都想清楚了,是时候与大家沟通一下了。”

但杨晓东真的想清楚了吗?从名爵的新品牌战略的解读可以看到,一切都似乎过于理想化——作为由中国人掌控、全球化运作的国际品牌,要在2023年品牌的第100年,做到产品热销全球100个地区,达到全球年销量100万辆,力争做到用户满意度100%,即“3个100”的整体定位。此外,杨晓东的新战略中,未来未来18个月内名爵将有7款产品投放市场,其中3款是全新车型,在提升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品牌生态重构。

有一个需要了解的现实是,目前4月份的销售数据显示,荣威品牌4月零售销量达到26011辆,同比增长3.3%;名爵品牌4月零售销量达到19777辆,同比下滑12%,这样的数据如果想要听起来有一丝丝希望,只能用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8%来形容。

有分析称,荣威的SUV系列已经处于全线崩盘的状态,并将原因归咎于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和管理层的不作为。而名爵则被形容“被噪也噪不动”的车型。事实上,这两大品牌都曾经有过闪耀的时刻,2016年荣威RX5一夜爆红,不过到了2019年也来到了产品末期,不再能打,所有主力车型均无法提速;名爵的高光时刻则始于2017年,名爵品牌推出了首款小型SUV名爵ZS月均销量可达到7000辆;全新名爵6上市两个月订单就突破了2.6万辆。不过在2018年就走到了抛物线的顶端,从此走出了一蹶不振的气势。2019年,名爵销量29.8万,看上去很美,可是扣除13.9万辆的海外销量,国内市场仅售15.9万辆。

 

 

而今,杨晓东的“动作”会给这两大品牌带来“灵魂”上的改变吗?有业内人士评价,比之王晓秋,杨晓东或许缺乏了那股果敢的狠劲,从根本上来说,上汽乘用车不是招牌出了问题,是产品出现瓶颈导致的品牌瓶颈,杨晓东要做的是用产品带动品牌突围。

不谋而合,这种思路也正应了杨晓东上任之初呼喊的:总经理必须是“产品第一人”。而有意思的是,除了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汽乘用车公司总经理这两个职务,杨晓东还是技术中心主任。眼下,上汽乘用车的产品都疲乏了,那么,作为技术中心主任,利用产品突围这种打法是不是更加责无旁贷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市场对上汽乘用车的评价也是几多悲观几多积极,上汽乘用车显然还没有到听天由命的时候,因循苟且无益,需要的只是适宜的改变。前任王晓秋走出了集团总裁的路径,刚刚50岁的杨晓东,他的明天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