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辈子收到最好的生日礼物”。
10月18日,郭台铭71岁生日这天,富士康在2021鸿海科技日上正式发布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并首度发表了三款自主开发的电动车款。其中,包括电动巴士 Model T、SUV Model C、商务豪华驾车 Model E。
这样的命名方式,不能说是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特斯拉,只能说是丝毫不加掩饰的蹭特斯拉热点。但此次蹭流并未成功,评论中除了寥寥的几句调侃之外,何时给苹果造车代工,依旧是富士康难逃的“宿命”。
造车,我是认真的
“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就不能造电动车?”
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创始人郭台铭曾在多次场合表达这一观点,如今,在新车Model E驾驶舱中的他,脸上堆满了如愿的笑容。
而这一刻,郭台铭已等了16年之久。
2005年,富士康斥资3.7亿,收购安泰电业100%的股份,借力汽车电子,正式跨入汽车行业;
2013年,富士康成为宝马、特斯拉、奔驰等车企的供应商;
2015年,富士康与腾讯控股、和谐汽车开展合作,双方按照3:3:4出资,正式下场超车,成立了和谐富腾。但不足两年,这家公司就被拆分了,分别诞生了如今的拜腾汽车和爱驰汽车,富士康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但失败,并不意味着“收网”,富士康甚至还加大筹码,将触角伸至汽车界的各个领域。
2016年,富士康携8亿元投资滴滴,尝试出行领域;2017年,向宁德时代投资10亿元,获得其1.19%股权;2018年,投资小鹏汽车B轮融资。
汽车租赁、出行平台、新能源汽车电池、造车新势力……富士康的“努力”依旧没能换来实质性的成效。
“纵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对于汽车领域,富士康着实铁了心了,必须混出名堂。
2020年以后,富士康的电动汽车布局开始变得更加直接,其不断扩大与汽车相关的产品阵容、供应协议、技术开发伙伴与关键技术,并在去年10月推出了MIH模块化平台——一款可对外提供三种不同的合作模式,包含整车代工、底盘技术、外端设计、平台技术等一系列配套服务设施的开放平台。
“在电动车领域,鸿海不再是新手。”
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去年鸿海公布了关于电动车的发展策略,今年几乎每个月都公布了合作案例,我们逐步建立了鸿海的电动车供应链和出海口,也展现了鸿海在电动车软硬件上的成果。”
代工,我是专业的
摸爬滚打16年,富士康终究站上了汽车圈的台中央。但“跨界选手”的野心,远不于舞台上的那三款车。
在发布会上,Model C Speaker王理巍表示,目前亮相的三款车型为“参考原型车,是客户规划自身产品时的参考版本,后续可依据客户需求做改动”。
换句话来说,本次推出三款车型,更大意义依然在于推广开放平台MIH。
基于该平台,主机厂可选择SUV、轿车等底盘设计,并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车轮的距离、电池大小等定制化方案,其中一些组件未来可以进行OTA。
正如刘扬伟此前表述,“富士康不会打造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它希望成为电动汽车界的Android,开源、开放。”
对此,有业内观点认为,“富士康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恐怕真正的目的在于代工。”的确,以富士康的“致富”路线来说,开放MIH平台源代码,打造电动车的“Android”平台,兼容所有汽车品牌厂商,是一条最佳捷径。
事实上,在汽车领域,富士康早已干起了代工的“老本行”。
扉旅汽车公开资料显示,今年1月,富士康和吉利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它们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汽车以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以及定制顾问服务。
2月,富士康宣布与美国新创电池动力汽车公司Fisker签署合作备忘录,制造Fisker品牌的电动车产品,预计在2023年第四季度正式量产,年产量将超过25万辆。
同时,作为代工计划的一部分,富士康还斥资2.8亿美元,收购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初创公司洛兹敦汽车的工厂。
彼时,花旗集团分析师Carrie Liu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收购俄亥俄工厂对富士康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它获得了足够的组装能力、设备和人才。刘扬伟表示,该公司即将决定在欧洲建立一个汽车工厂。
在汽车领域,“代工”依旧是富士康的业务核心。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苹果也仍是富士康的宿命。
在发布新车的现场,刘扬伟给富士康定下了一个“必须要实现的目标”:5年内年营收额达到350亿美元。
不过,根据富士康预计,今年其电动汽车相关业务贡献将首次超过100亿新台币(约合 3.57 亿美元),鸿海及其子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营收距离目标仍然非常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