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仿佛一把双刃剑。

近日,网络上关于小米汽车的热度依旧在线,只是关键词从正面追捧转变为负面质疑。

先是,停车场事件将小米汽车的安全属性与品控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6月7日,海口市一辆小米SU7从停车场冲出道路然后撞向行人,最终造成1死3伤的严重交通事故。彼时,“车辆失控”“刹车失灵”等说法,迅速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发酵、传播。

随后,小米公司官方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紧急回应,称配合警方调取后台数据后发现,该车系统一切正常,而事发时加速踏板被长时间踩下,可以判断为人为的驾驶失误。

而安全问题刚刚澄清,销量垫底的词条,又开始在平台发酵。有数据显示,此前销量大火的小米汽车,如今的周销量仅有0.22万台,在6月第一周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中排到第20位。一时间,小米汽车不行了的话术,不断博取着消费者的吃瓜情绪。

 

 

尽管,上述数据并不能成为小米实力与否的论据,但排名垫底的背后,却反映着小米汽车当下面临的一个劫难:“产能危机”。

“4分钟,大定破了10000辆,7分钟破20000辆,27分钟,破50000辆。”截至4月底,小米对外披露的小米SU7系列累计锁单量为88063辆,上市两个月以来的交付量分别为7058辆、8646辆。若按此推算,小米完成现有订单,起码需要近1年时间。而这也意味着,6月份下单的新用户,可能要等到明年6月份才能提车。

 

 

“我这辈子最好的耐心给了小米。”据悉,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已超过30周,超长的等待周期,无疑会吓跑部分小米汽车潜在用户。

而为了跟上消费者热情,小米汽车也不断出招:从6月开始,小米开启双班生产制,日生产时间从8小时增至16小时,今年保底交付10万台,挑战全年交付12万台。同时,为了加速订单与生产匹配效率,将于6月5日0点起,将大定锁单犹豫期从7天缩短至3天。

“锁单犹豫期的缩短的确利好短期发展,但目前至少半年的等待周期仍可能存在较多变数。”毕竟被激活的市场,如今有着太多的“替代”选择。据扉旅汽车获悉,在小米汽车首次亮相之后,一场围剿小米SU7的竞争便拉开帷幕。其中,吉利银河E8、极氪001等传统车企发布了极具性价比的售价,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也不断聚焦下沉市场,以更便宜的价格,撬动更大规模的市场,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更是直言:“今年下半年,(MONA)会比雷总的小米SU7有更好的销量。”

 

 

而停车场事件背后,则指向了小米汽车面临的另一个关卡“智驾”。

如今,“下半场是智能化”的论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尤其是对于小米这种有互联网背景的新入局车企而言,智驾成为其弯道超车的最佳途径。

基于此,让智驾能力快速迭代,做到技术和体验的全面赶超,并在2024年迈入行业第一阵营是小米智驾的目标和承诺。

不过,在小米汽车身上,其智驾的标签并不明显。和真正的第一梯队,鸿蒙智行与蔚小理等品牌相比,小米的智驾能力处于下风。据悉,由于起步晚,上市也晚,小米SU7的城市NOA系统才刚刚开放,甚至有些车主都还没更新,而前者已经做到基本覆盖全国了。

 

 

尽管一出场,凭借着颜值,营销等造势,小米汽车刷足了存在感,但想要长久的立足汽车圈,智能、技术等核心要素也需尽快补齐。

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在一季度财报会上透露,小米今年坚决投入智能驾驶,2024年预算大约是15亿元,整个第一期投入会达47亿元。今年年底,小米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工程师团队将计划扩展到1500人,2025年扩展到2000人。雷军也反驳了关于小米智驾方案采用第三方公司的传言,“我们自打一开始就立下目标,小米所有的智能驾驶要自己研发。”

 

 

破产能困境,贴智驾标签。如今,当热度褪去,流量散去,小米汽车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而能否渡劫成功,则是其留着牌桌上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