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双节假期,新能源车企的成绩单依然在每月的第一天如期而至。

在这种高度内卷的氛围下,市场的格局也在快速的被打破。根据最新销量排名显示:传统车企正在围剿造车新势力,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走进了销量排行榜的前十,而曾经被行业看好的造车新势力的头部阵营,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逐步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

 

新势力洗牌

 

造车新势力洗牌潮进一步加剧。

昔日,人们习惯将“蔚小理”纳入到新势力的第一阵营。但如今,这种组合正在被打破,不只是因为它们内部的实力开始出现分化,还因为其它阵营的玩家开始抢占第一阵营位置。

10月1日,“蔚小理”先后公布了9月新车交付数据,理想依然遥遥领先,为36060辆,蔚来交付了15641辆,小鹏为15310辆,分列新能源排行榜第二、第五和第六名。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创下单月交付新高,继续领跑造车新势力阵营。截至9月底,理想汽车第三季度累计交付量为10.51万辆,全年交付量接近25万辆。此前理想汽车三季度交付指引为10至10.3万辆,目前已超额完成。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理想汽车9月单月订单量已经超过4万辆,理想L系列三款车型连续两个月单车交付破万。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不少传统车企都将对标选手对准理想,其所在的细分市场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如今,新款问界M7上市后销量火爆,目前订单已超4万台,其势头不容小觑。

 

 

零跑汽车9月超过蔚来,交付量达到1.58万辆,同样创下历史新高;第三季度累计交付4.43万辆,环比增长30%。

据悉,零跑汽车销量突破的关键是大幅调低全系产品售价和推出多款增程版本新车。今年3月以来,零跑汽车多次在终端调整售价,2023款新车最高降幅达到6万元。新增的增程系列产品C11和C01也将价格下探至15万元以下。然而,这样“亏本卖车”显然并非长久之计。

小鹏汽车近两个月回暖明显,9月交付新车1.53万辆,同比增长80.8%,环比增长11.83%。

其中,新车小鹏G6交付量达到8132辆,贡献了53.12%。小鹏第三季度累计交付量超4万辆,环比增长72.41%,正逐步从去年低谷时期走出。今年1-9月,小鹏共交付新车8.14万辆,累计同比下滑17.36%。

 

 

不同于其他企业持续回暖,蔚来月销量已连续两个月环比下跌,9月销量回退至1.56万辆。有业内人士称,蔚来交付量连续2个月环比下跌,主要是由于前几个月取消免费换电权益以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透支了需求。

而去年连续多月销量领跑被视为“黑马”的哪吒汽车,也同样不尽人意。扉旅汽车查阅数据显示,9月其共交付新车1.32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已连续第四个月录得同比下滑了,排名亦连续3个月垫底。

对此,有分析指出,哪吒汽车难以延续增长势头的关键原因,在于其中高端车型在市场上迟迟打不开局面。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哪吒汽车对2024款哪吒S采取了增配降价的策略。但从市场反馈来看,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而销量不断拉开差距的背后,亦是一场生死战的开启。

事实上,造车新势力的分化不会停留在销量上,而是存在于生死之间。正如,曾经红极一时的恒大汽车、威马汽车、拜腾汽车等选手,或申请破产、或陷入丑闻,最终均黯然离场。而随着市场的不断洗牌之下,谁又将会是下一个?

 

“传统”势力反超

内忧外患,不断来袭。

在新能源汽车的舞台上,造车新势力也不再是唯一。

 

 

从最新战况来看,在新能源市场,传统车企出现了后来者居上的气势。在交付榜上,广汽埃安今年初以来一直高歌猛进,稳居交付榜首位。今年9月,埃安销量首度突破5万辆,达到5.16万辆,同比增长72%。

而脱胎于长安汽车的深蓝汽车,三季度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其中9月交付量达到1.74万辆,首次超越了此前榜单前三名常客蔚来、小鹏、零跑等,成为9月交付“探花”。这一成绩得益于该品牌新上市车型深蓝S7的销量带动作用,自该车型上市至今,已连续两个月交付破万。

此外,极氪汽车9月交付量达到1.21万辆,同比增长45.64%,强势跻身新势力车企八强。岚图和阿维塔则纷纷在9月创下历史最高交付量,销量分别达到5010辆和3083辆。

 

 

“对于新能源汽车,传统车企早期更多处于观望态度,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有分析称,比起燃油车,电动车结构更简单,零部件数量也少了一半,相应制造门槛更低。此外,传统车企数十年积累的资金、产能、研发、渠道、品控及供应链整合等优势,并非造车新势力短短三五年,单纯用钱就能烧出来的。

因此,当传统车企调转航向马力全开之后,弯道超车并非不可能。数据显示,如今传统新势力的销量在所有新势力中的占比,已接近6成,玩家数量和销量规模都完成了超越。

 

 

“实际上,中国车市本不需要这么多新势力造车,所以大家都需要各凭本事活。”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个共识是,2023年到2025年,市场将进入极为残酷的淘汰赛。当下,虽然一朝一夕的销量涨跌并非能决定最终战局,但数据的变更却反映着市场上的趋势:即品牌的光环远不及市场的需求,而技术是赢得需求的根本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