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 东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竺延风:

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落地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下,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走出实验室,在城市出租车、干线物流、封闭园区物流、公交、环卫、末端配送等场景示范应用上,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发布,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路径也愈发明晰。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即2025年,我国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将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50%,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即将实现,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将达50%。

但从现状看,智能网联汽车尤其是高度自动驾驶(HA)级智能网联汽车还缺乏清晰的商业化落地条件。主要表现在:我国现有法规条件下对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等存在规制,国内相关领域法规的立法相对滞后于技术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应用还不够完善,高精地图的国家体系尚未形成;高度自动驾驶(HA)产品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的认证还缺乏统一标准,各示范区认证结果尚未互联互通。

竺延风建议,完善相关立法,稳妥有序推进道路开放,具有较强的迫切性。有条件自动驾驶和高度自动驾驶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是智能网联汽车“保障生命安全、提高交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增进人民福祉”的必由之路,应以真实物理场景的用户使用,推动技术进步、改善用户体验。

 

扉旅快评:

 

先看三个“可怕”的数据:

到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网约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

预计到“十四五”末期,我国自动驾驶能够达到千亿甚至万亿级的市场规模。

仅自动驾驶网约车市场,蔚来资本测算市场规模就高达3500亿元。

前景可期,是毫无疑问的了。但也不妨更加直言不讳的说,去掉“清晰”二字,当前L4级高度自动驾驶技术根本没有找到合适的落地模式。因为即便已有长沙等城市开始试点,但在实现真正的无人化和规模量产之前,市场上所有的商业化尝试都算不上真正的商业化。

新技术的成长离不开体系标准的建设和政策法规的松绑,诚然尚待攻坚,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朝一日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