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已过,春将尽,夏始来。但受疫情影响较深的汽车产业仍在寒冬中挣扎。

4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一季度中央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重点提到,一季度,汽车企业受销售终端和供应商复工难等影响,销量同比下降超过30%,同比减利100个亿,特别是东风处在疫情中心,所以影响会更大。

而另一边,几乎在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也通过线上的方式举行4月份新闻发布会,并将积极稳定汽车消费视为促进消费的重点。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严鹏程表示,在应对全球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上,扩大内需为保基本、稳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促进消费方面,重点是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同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和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推动线上消费乘势成长,促进线下消费加快回补。

 

 

无论是为了弥补减利100亿的巨大损失,还是发挥促进消费的抓手作用,促进汽车消费都显得迫在眉睫。而各地刺激政策的出台情况却不尽相同。

扉旅汽车发现,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上海市发布了喜大普奔的政策“实锤”——增号。4月18日,上海国拍发布消息称,4月上海市个人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投放13500辆,个人在用车有效额度委托拍卖910辆,合计拍卖总数14410辆。这一数字较3月的11970辆上涨了20%,按照以往经验,车牌中标率将随之提升。

上海不是第一个用增号方式刺激汽车消费的。早在3月,杭州就已经宣布,2020年一次性增加2万个小客车指标。随后,广州公布4月拟配置中小客车增量指标17089个,环比增长69%;深圳则决定使用2020年新增小汽车指标额度,面向个人配置1万个混合动力小汽车指标,用于新购车辆上牌。在这些地区,看得见的刺激政策叠加汽车品牌打折促销活动,4、5月份已经被认为是买车的最佳时机。

 

 

增号,一直被认为是刺激限购地区汽车消费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但与上海、杭州等地快速、明显调整牌号供给的做法不同,北京在限购政策的调整上显得有些“不积极”。

3月“针对本市无车家庭增加10万新能源指标”终成乌龙,4月初老旧机动车淘汰补助又被媒体评价为“蜻蜓点水”,时至今日,刺激汽车消费的有力政策未见出台。有网友疾呼“无牌家庭的政策倾斜什么时候能出来?”、“制定个郊区牌就能解决好多家庭的难处,又不给城里添堵,政策这么多年最起码有点改变吧!”

有专家认为,政策不能只重短期刺激,不重长期疗效,更要未雨绸缪,为汽车加速进入家庭带来的能源、土地、环境、管理等社会问题找到疏解之道。

似乎言之有据,又恰好成了限购政策调整“不积极”城市的背书。但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市场期待的并不是限购彻底放开,积极刺激汽车消费的城市也只是在疫情当下这样一个特殊时期,灵活的调整了号牌释放量。

 

 

一线城市如果不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物排放等问题,突然取消限购绝对不可取。但有节制的放宽,有考量的调节,远比一刀切搞限购、搞完限购多年不优化、遇到特殊情况不做变通,更有效,更能缓一时之难。

其实,除了更灵活科学的限购政策之外,以旧换新的补贴、公共领域车辆升级换代、农村地区消费刺激等方法,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刺激汽车消费从来都不缺方法,缺的只是诚意。

当然,如何在特殊时期、因地制宜的实施,的确考验智慧。只不过,一动不动一定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