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前夕,车企动作也明显频繁起来,新车亮相,品牌之夜,从产品到战略,在不断内卷的车市中“抢先”入场。

而北汽集团则将重心放在了科技二字。4月11日,北汽极狐以“硬核”技术立标,发布了达尔文2.0技术体系,并用了一场将近3个小时的发布会,全方位展示了其现阶段最新、最前沿的新能源科技成果和关键领先技术。

 

 

9天后,一场“以匠为心,科技向光而行”BAIC×TECH北汽科技沙龙再一次高调出击,不仅亮出了“科技赋能品质平权”的造车主张及一项项行业领先的科技,并宣布到2030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实现核心技术位居行业前列。

北汽,将这一束科技之光,以匠心为本,照亮了用户需求的升维,更加速了品质平权时代的到来。

 

匠心于品,用户为先

 

当下的汽车市场,确实不算太平。

蔓延的价格战,无效的内卷,新旧势能的转换,新势力造车的崛起,面对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北汽拿什么“卷”?

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刘宇给出答案:从用户需求出发,帮用户解决问题,为用户创造价值,北汽用匠心科技造品质好车。“在汽车每一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都拿出最大诚意、下扎实功夫,确保品质。”

 

 

回顾北汽66年的历程,北汽一直在专研一件事——为用户造好车。

但何为好车?用户的真实反馈往往更具说服力:去年7月,北京一场特大暴雨,一位极狐车主的阿尔法T,在经过长达72小时几乎没顶的浸泡后,动力电池各项指标性能正常,可正常使用。然而,一辆没经过特殊标定的商品车能做到这样的水准,意味着什么?

一组数值表述着北汽的“匠心”:在设计之初,北汽通过近十年503次特大暴雨统计后,将设计标准从原本城市内涝的最高积水深度1.5m提升到2m,积水时长从9h延长到48h。而这,仅仅只是北汽造车的基本牌面,在汽车的电池,动力,底盘,安全等各个方面,北汽都始终坚守以匠心为本,兑现着“造好车”的承诺。

 

 

此外,在产品之外“看不见”的地方,北汽也着眼长期价值,坚持长期投入,持续创新筑牢着“技术”护城河。在专利数上,目前北汽申请专利约3.5万件,处于行业前列,三电、氢能等核心技术6次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要知道,一些传统车企的专利数是2万左右,而新势力车企仅有几千。

在技术标准上,北汽掌握企业技术标准4000余份,累计参编国家、行业标准300余项,是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领跑者”。同时,北汽还拥有国际顶级的三电、智能网联领域试验中心,试制试验资源位于行业前列。

 

 

此外,在技术研发资金上,北汽更是大手笔。据扉旅汽车获悉,2024年,北汽研发投入达132.1亿元,研发团队超8000人,到2030年累计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可以说,在造车上的长期主义与脚踏实地,是北汽保证品质的坚实底气。

 

技术进阶,科技平权

 

一辆“好车”的定义,在于品质,亦在于科技。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在,一辆车的诞生,看似不难,实则不易。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智能化的深入人心,各大汽车制造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在车辆配置上加大投入和研发力度。这种对配置的极致追求,使得“卷配置”成为了一种行业常态,各种花里胡哨的功能出现在智能汽车上。

但相比炫技,北汽从来不玩虚的。近年来,北汽不仅将技术以最快速度实现了“上车”,让用户看得见、玩得转、闭眼入;同时还以科技赋能品质平权——打造汽车产品“质价比”,打破价格限制,突破技术壁垒,提供同级里的超价值,让好的科技成为人人受益的科技,落地到智驾平权、安全平权、空间平权、成本平权……

 

 

而谈及品质平权,离不开科技技术的加持,于一个研发工程师而言,其核心技术实则就是三个关键词:更智慧、更节能、更安全。在北汽研究总院院长王磊看来,“我们没有遥遥领先,只是比同行走快了一点点。”

——“更智慧”,就是让科技上车,解决日常出行中的痛点难点。北汽是行业首批实现AI大模型上车的车企,极狐考拉、阿尔法T5等产品具备自我认知、主动学习和无限次对话等能力。极狐阿尔法S先行版达到“地表最强”的L3级别智能驾驶,是行业首批实现城市NOA功能的车型。不久前,北汽还成为国内首批获得L3级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牌照的企业。而沙龙现场赚足眼球的BJ60原地掉头演示则是北汽在智能底盘方面核心技术的展现。

——“更节能”,就是实现车辆“吃得更少、跑得更远更快”。北汽拥有国内最齐全的电机型谱,能够开发行业最高转速的电机,但并不一味卷转速,第五代电机中的单电机总成转速维持在22000转/分,同时功率密度提升,实现整车百公里加速7秒、能耗降低10%以上,让消费者实实在在感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此外,北汽在20万以下车型上率先搭载800V高压超充电池系统,造让普通人买得起的超充好车。

 

 

——“更安全”,就是让科技带来极致守护。行业常言,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但在北汽眼里,“安全是造车的底线。在看不见的地方下功夫,也许永远不会被看到,但真的很重要。”据悉,北汽产品均采用高于行业的碰撞安全标准打造,新能源钢铝混合专用车身在碰撞中吸能效率可提升35%,全新BJ40“整体笼式车身+内嵌式防滚架”技术全球唯一,极狐超60000牛米的车身扭转刚度堪称“公路坦克”,极光电池保持着交付至今零自燃的纪录。北汽还率先在行业里提出健康座舱的开发理念,是行业唯一在车内呼吸健康方面荣获过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的企业。

 

 

可以说,北汽定义了科技时代“新汽车”应有的样子:给予“核心科技”,提供“长期价值”、注重“安全至上”,以不断创新的科技,落地用户更多的场景需求,实现更具质价比的品质平权。

虽然北汽的技术宣传一向很克制,但其技术储备与实力却不容小觑。根据规划,北汽还将在2025前实现技术迭代升级,2028实现重点领域突破,2030实现核心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电控、电驱、混动、电池、越野车关键技术等七个核心领域进行重点攻关,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进化和突破,用世界级的领先科技带给用户更多选择、更好体验的品质平权。

 

创新于行,行稳致远

 

不久前,北汽集团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季度答卷。

 

 

今年一季度,北汽集团实现销量超37.9万辆,在京产值891.5亿元,同比增长3.5%,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对此成绩,总是会有不少人疑问,汽车行业这么卷,北汽集团凭什么逆势上行,稳中有进?

答案不言而喻,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为各大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但与其它追逐风口的车企不同,北汽所推崇的价值体现, “依旧是造一辆好车”。

近年来,面对变革的行业,内卷的市场,北汽集团进行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聚焦整车、零部件、服务贸易三大主业,以创新驱动,在开放合作、减量提质中优化结构,打破传统格局和惯性思维,实现北汽的高质量发展。

而今,这些努力已经在业绩上得到了初步体现,自主乘用车板块销量突破、商用车板块“做优做强”、合资板块基盘稳定为不断创新求变、焕新而来的北汽集团打响了转型的关键一枪。

 

 

值得一提的是,北汽讲自主创新,也讲开放合作。近年来,北汽与梅赛德斯-奔驰、现代、华为、百度、宁德时代、SK、麦格纳、西门子、博世等全球50余家顶级企业战略合作,不仅把更具质价比的产品和技术提供给用户,舍得成本用“好料”。同时,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第一大股东,也通过深度合作,在技术产品、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方面助力北汽自主发展。

而作为国企,北汽集团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始终遵循国家“双碳减排”和“一带一路”政策指引。积极践行“双碳”战略。推进“BLUE 卫蓝计划”,落实技术降碳、产品降碳、制造降碳、低碳生态四大行动,目前,北汽已拥有2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3家A级环境绩效企业,将全力在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产品全面脱碳、运营碳中和。

而在产业出海上,北汽更是乘商齐进:如今,北京汽车落地欧洲、非洲、中西亚、中南美、东南亚等多个区域,北汽极狐打开欧洲海外市场,产品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北汽福田持续在欧洲、泰国等战略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12年保持中国商用车出口第一,累计出口近80万辆。

 

 

“为用户造一辆好车”,于北汽而言,从来不是一句空口白话。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沉淀又不断创新的车企,一个已走过66年历程的汽车集团,一个连续11年上榜世界500强的大型国企,“以匠心造车,以科技平权”是使命,是责任,更是在内卷时代中破局的北汽答卷。

如今,2024北京国际车展将至,主场作战的北汽集团也将携北汽极狐、北京汽车两大自主乘用车品牌出征,带来BJ30电驱版、全新BJ40、BJ60电驱版、阿尔法S5等明星车型在内的19款代表“科技北汽”的全新产品;同时还将特设科技展台,呈现部分核心科技,包括北极星全数字化高端电动平台、魔核电驱超级平台、AI大模型具身智能体、高算力智能座舱等,将本届北京车展打造为匠心科技和品质造车的集中展示舞台。

 

 

“这是一场秀肌肉的实力展示,亦是一次科技赋能品质平权的价值体现”。4月25日,不妨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E4馆,来一场北汽的科技品质之约,揭秘其“长期主义”背后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