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舆论漩涡。

近期,几张关于很多上了车牌的理想汽车集中堆放的图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并流传出“理想汽车新车集中上牌后充当二手车”和“理想汽车销量数据造假”等言论。

 

 

针对此,6月4日晚间,理想汽车法务部进行辟谣称,经核实,图片中展示的是理想汽车位于成都的整车分拨中心,其中的上牌车辆为已经退役的2023款以及待转运的2024款理想L系列试驾车,不存在新车集中上牌后充当二手车对外销售或出口的情况。

然而,这边刚刚澄清销量数据造假,另外一边又被传出,裁员仅一个月的理想汽车正在召回部分岗位的被裁员工。据悉,系因裁员影响产品研发测试,目前还不清楚召回规模。截至发稿时,理想汽车尚未对此消息进行回应。

 

 

事实上,自从MEGA上市遭遇滑铁卢之后,理想汽车便进入了“水逆”期。

数据显示,MEGA上市的第一个月仅卖出3229辆,第二个月卖出1145辆,距离“单月8000台销量,成为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目标差了很远。并且从目前来看,MEGA的销量没有太大起色。

而由于MEGA的误判,理想仿佛开启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虽然MEGA销量不及预期,但前期理想在资源投入上仍然匹配的是月销量8000的全年目标推进的,必然对应着较高的研发和销售费用投入。一季度,理想研发费用同比增长65%;销售行政费用同比增长81%。

同时,MEGA的乐观预期也影响了24款L系列的销售,理想CEO李想称,“理想MEGA节奏的混乱,让销售团队大幅减少了服务L系列用户的时间和精力,主力车型理想L8甚至连店面摆放的位置都没有了。”

 

 

当费用大增遇到销量不及预期,理想汽车瞬间从高处跌落。

销量上,3月份,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仅为2.89万辆,相较于去年最高5万多的月销几近腰斩。今年一季度,理想的市场地位被同样主打增程的问界超越。

财报上,理想一季度盈利闪崩,经营利润转负,车辆销售毛利率跌至20%以下。财报发布后,理想股价大跌超过12%。

对此,李想反思称,“我们错误地把理想MEGA从0到1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1到10阶段(高速发展期)来经营,对纯电战略节奏产生误判。”

 

 

据扉旅汽车获悉,MEGA失利之后,理想汽车下调了原定80万台的年销量预期,降至56-64万台,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期尽快回到正轨。

首先,进行组织架构调整。今年4月,理想汽车发布全员公告,宣布开启矩阵型组织升级。变动集中在理想汽车的CEO办公室部门,从原有涵盖品牌部、产品部、商业部、战略部、供应部的部门转变为“产品与战略群组”,弱化供应链和商业销售职能。

前几天,除了上述调整,理想还将“零售和交付总部的职能合并为销售”。合并之后,目标更加趋于一致,或将利于理想汽车整体的销量增长。

与此同时,启动了组织调整和人员优化。五一之后,据媒体爆料称,理想正在进行一场全员优化,整体比例超过18%,以2023年末3.16万人的员工总数计算,理想汽车的这一轮人员优化,将涉及约5600人,其中,销售服务运营部门、招聘团队以及智驾团队都是裁员的“重灾区”。彼时,有理想员工在社交网站上晒出工牌称:“当天谈话,下午离职。理想,江湖再见。”

 

 

此外,理想汽车还公布了一个重要变化:今年内不再发布新的纯电车型,改期明年上半年再择期发布。而暂停发布新纯电车型,也意味着理想汽车又将回到增程的“老路”上。

但如今的增程市场俨然变天,不仅涌入了不少强劲的竞争对手,理想的先发优势也正逐渐被问界所赶上。

而为了重新站上新势力销冠的位置,理想推出了30万元以下车型L6,以“亲民”的价格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理想又用降价给市场来了一剂强心针。4月22日,理想首次官宣全系车型降价,对刚上市不久的2024款理想L7、L8、L9与MEGA进行降价,幅度在1.8万-3万元。其中,明显定价过高的MEGA直降3万元。而降价效果立竿见影,一周后,理想以0.53万辆的销量超越问界重回榜一。

 

 

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汽车就驶出了“危险期”。首先,由于价格更低,L6 的利润空间不及其他车型,并且出现了车型内耗的隐忧。有内部人士爆料称,L6推出后订单虽然火爆,但是L7、L8等主力车型订单突然消失,他们分析原因是L6“吸”走了L7和L8的客户。

其次,降价也只是刺激销量的暂时手段,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车企的毛利率表现,还有可能影响到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

 

 

如今,理想汽车的发展节奏完全被打乱。一季度的遭遇,也让理想汽车变得更为谨慎了。但谨慎之后,理顺增程市场上的产品布局,加快拓新纯电市场的步伐,才是理想“回归并坐稳”新势力销冠的根本核心。